•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新课程从新旧对比的角度把握新课程语文高考的“新”及备考策略» 正文

从新旧对比的角度把握新课程语文高考的“新”及备考策略

[10-16 16:56:1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新课程   阅读:8638

概要: 备战07新课程语文高考的关键是要清楚地把握住新高考区别于旧高考的“新”。作为一名高三老师,只有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个“新”字,我们针对于学生的复习指导才会管用,才会有效益。爱因斯坦说过:“比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最好的方法”。因此,从新旧比较的角度来认识新课程语文高考区别于旧高考的独特之处,当不失为一条坦途。下边笔者依据新老考纲、07宁夏《考试说明》及此次参加高考研讨会时获得的相关信息,从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四个方面就新高考的“新”谈谈我们的一些粗浅地体会和认识。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教。一、语言文字运用这一块06年《考试大纲》表述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07新考纲改为“语言文字运用”,并且作了这样的阐释:“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由此可以看出,这种改换不仅是名称的变换,更为重要的是考试指导思想的变化,它意味着今后对这项内容的考查将定格在实际“运用”上,而不是先前所侧重的“识记”上。在这一块上,最能体现这一变化的有两点:1、在字音字形的考查上,06考试大纲表述为:“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07年表述为:“

从新旧对比的角度把握新课程语文高考的“新”及备考策略,标签:语文新课程标准,http://www.51jxk.com



    备战07新课程语文高考的关键是要清楚地把握住新高考区别于旧高考的“新”。作为一名高三老师,只有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个“新”字,我们针对于学生的复习指导才会管用,才会有效益。爱因斯坦说过:“比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最好的方法”。因此,从新旧比较的角度来认识新课程语文高考区别于旧高考的独特之处,当不失为一条坦途。下边笔者依据新老考纲、07宁夏《考试说明》及此次参加高考研讨会时获得的相关信息,从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四个方面就新高考的“新”谈谈我们的一些粗浅地体会和认识。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教。
一、语言文字运用
这一块06年《考试大纲》表述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07新考纲改为“语言文字运用”,并且作了这样的阐释:“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由此可以看出,这种改换不仅是名称的变换,更为重要的是考试指导思想的变化,它意味着今后对这项内容的考查将定格在实际“运用”上,而不是先前所侧重的“识记”上。在这一块上,最能体现这一变化的有两点:
1、在字音字形的考查上,06考试大纲表述为:“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07年表述为:“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从试题角度看,对字音的考查基本上立足“常用字”,加上“常用字”表述更加准确;“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提法更准确,加上“正确书写”应该是指写作题错别字加重扣分,但是区分形近字、同音字,不写错别字,仍然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功。从备考复习的角度看,加入“ 常用”这两个词的限制,缩小了字音字形的考查范围,降低了难度,暗示考生和老师们在最后冲刺复习阶段,不要关注那些生冷的字词,不要在意那些繁难字,而要把目光集中到常用字词上,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报刊媒体中,平时阅读中常见的字词。这种变化既体现出高考的人文性,又表现出语文的实用性,给考生减负,给老师减压。
2、在“简明、连贯、得体”这一考点上,06考试大纲表述为:“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07新考纲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准确、鲜明、生动”。这种增加意味着什么呢?我们知道,“语言运用”这一考查内容历来被一些高考专家视为高考语文试题改革的试验田,从每年的高考试题看,这一块年年都有“新题”出现。因此,我们认为,07新考纲新增加的“准确、鲜明、生动”这一要求,决非随便说说而已,它是近几年高考试题在这个方面稳步这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意味着高考在这个方面的考查将提高要求,提升难度,“简明、连贯、得体”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准确、鲜明、生动”是语言表达的更高要求;从试题的角度看,它还意味着,今年在对这一块的考查上,肯定会有新题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在针对这一块的复习备考上,一定要从语言运用的实际出发,从高考发展的趋向出发,创设一些既符合语言运用的规则,又符合考题要求的“新”题,只有这样,我们在这一块的复习上,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最后,还有两点需要说明:
在修辞手法方面,07考纲规定除了要掌握“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八大手法外,还将“反复”添加进去。这一变动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标点符号方面,虽然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仍将其列入必考内容,但宁夏颁布的考试说明中却删去了这项内容,这意味着这一考点在今年我区的高考中极有可能不会单独命题。事实上,标点符号题在2004年第一次重新作为考点之后,2005年异乎寻常地降温,16套试卷仅有7套涉及,相信2007年会更少,如有涉及,在题型上也将像北京卷那样有所创新。如以文言文断句形式出现,考查句间停顿的把握,与病句修改兼顾,或与语言的得体综合考查。标点符号的考查很可能主要体现写作中或与文言文断句相综合,一般不单独设题考查。这一块的复习时要提醒学生规范的标点,比如句末点号如写到一行的开始位置,学生要知道该打在什么位置。另外,句号或逗号要规范,千万不要象英语中的标点符号的打法,影响阅卷者的印象,导致扣掉情感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
从整体上看,这一块的变动不太大,但有两个细节须高度重视:一是对“名句名篇”的界定,一是如何对待古文断句。
先说第一个问题。06考试大纲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归入“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这一考点。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这里所说的“名句名篇”即指中国古代优秀的诗文作品及重要语句,但就考纲而言,“名句名篇”的这一含义并不是十分明确。07年新课标考纲将“名句名篇”写进“阅读古诗文”部分,而且,不再提出“识记文学常识”的要求,这就非常明确地告诉人们:所谓的“名句名篇”即指中国古代优秀的诗文作品及重要语句。这一变动虽然很小,但对身处“风口浪尖”上的广大高三师生来说,无疑是吃了一颗定心丸。
再说如何对待古文断句。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从未专门谈及这一问题,但在宁夏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中,在说明“试题类型”时,有“古文断句”;另外,从全国各地高考的实际情况来看,“古文断句”这一题型实际上已出现在高考语文试题的行列中,如04的北京卷、05年的北京卷和辽宁卷、06年的北京卷、辽宁卷、广东卷和福建卷。综合以上两方面的情况,我们认为,“古文断句”题很有可能在今年的高考中出现,因此,复习备考时应予以重视。
三、现代文阅读
同06高考相比,新课程高考所界定的“现代文阅读”实际上可分三类。第一类我们可以将其称为“论述说明类”(新考纲界定为“现代文阅读”,实为科技文阅读),第二类为文学类,第三类为实用类;第一类为必考内容,第二、三类为选考内容。同06高考相比,这一考点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论述说明类”的考查中,新课程考纲删去了旧考纲中“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这一考点,这意味着新高考在这一考点上在难度上会有所降低,应该说,这种做法是符合近几年来高考在这一考点上的价值取向的,应该肯定下来。
2、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考查上,为体现新课程的特点,新考纲设置了“探究”这一考点,而且作了具体的阐述;同旧高考相比,应该说,这是新高考的一大创举,由于它“前无古人”,所以,对这一考点的复习,我们必须在吃透考纲的前提下,广搜信息,多方参考,谨慎而认真地编拟符合新考纲要求的新题。在这一点上,切忌盲目照般旧高考的题目。
3、新课程高考对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考点共设置为三项: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从考纲对这三个考点的详细阐释上看,应该说有一定的难度。就新高考应与新课程接轨而言,这个难度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个考点必定对应的是选修模块,而选修模块的教学目的就是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文化积累。但就备战07高考而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实际上是一块“硬骨头”。因此,对这一块的复习,应重视以下几点:
1、应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复习阶段就定下“模块”。是选择实用类文本,还是选择文学类文本?一旦确定下来,就应集中精力,专攻一块,反复历练,力求精熟。
2、训练题的编制应准确到位,力求体现新高考的基本精神。
3、应重视答题技巧的点拨、指导和总结。
四、作文
同06考纲相比,新课程高考在作文的变化上有以下几点:
1、 新课标考纲将写作文体概括为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三类文章,不提旧考纲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论述”包括“议论”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提“论述类”而不再提“记叙文”、“议论文”,意味着对高中生而言,所写的文章不宜仍是简单的“记叙”某件事、某个人,而应有一定的“论”的成分,也就是“夹叙夹议”类的文章。“实用类”文章指新闻、通讯、访谈、调查报告、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文章虽然不一定作为高考文体,但高中生要会写,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实用文体的用处很大,体现出大语文教育观。“文学类”文章主要指散文、杂文、微型小说、小戏剧、报告文学等等。
2、新课标考纲写作发展等级 “深刻”这一块提出了“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而非新考纲下的“观点具有启发性”。这显示对文章本身功能的重视。并非只是自己写给自己和老师看的,文章具有很重要的社会功能。白居易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对于考生而言,它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要想真正做到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使文章具有社会功用就必须倾听时代的足音,呼吸时代的空气,把握时代的脉搏,让自己的心合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真正用心去感悟时代、体验时代,为时代而唱,从而能激浊扬清,促使社会进步。这要求对新一代大学生不读死书,不死读书,而重视社会人生的体验和感悟是大有裨益。

[1] [2]  下一页


Tag:语文新课程语文新课程标准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新课程
上一篇:新课程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