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新课程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养成训练» 正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养成训练

[01-04 21:06:08]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新课程   阅读:8167

概要: 作文是什么?叶圣陶先生早在1924年所著的《作文论》开宗明义指出:“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遍愈好。有的并不是为着实际的需要,而是对于人间的生活、关系、情感,或者一己的遭历、情思、想象等等,发生一种兴趣,同时仿佛感受一种压迫,非把这些表现成为一个完好的定形不可。根据这两个心理,我们就要说话、歌唱,做出种种动作,创造种种艺术;而效果最普遍、使用最便利的,要推写作。”由此可见,作文就是要传达自己的思想,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愿望,一句话,就是“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正在实施的新课程秉承叶老“以人为本”的理念,也非常明确地阐释:“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像想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

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养成训练,标签:语文新课程标准,http://www.51jxk.com



 作文是什么?叶圣陶先生早在1924年所著的《作文论》开宗明义指出:“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遍愈好。有的并不是为着实际的需要,而是对于人间的生活、关系、情感,或者一己的遭历、情思、想象等等,发生一种兴趣,同时仿佛感受一种压迫,非把这些表现成为一个完好的定形不可。根据这两个心理,我们就要说话、歌唱,做出种种动作,创造种种艺术;而效果最普遍、使用最便利的,要推写作。”由此可见,作文就是要传达自己的思想,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愿望,一句话,就是“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正在实施的新课程秉承叶老“以人为本”的理念,也非常明确地阐释:“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像想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而现实的情形怎样呢?明眼人也都能看到这样的事实:学生普遍对作文有着“惧怕心理”、“畏难心理”(校园有一句流行语:“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往往咬了半天的笔杆子也“挤”不出几个字来,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实在“不堪目睹”;更有甚者,诚如《中学生》杂志社刘加民先生倡导的“新作文行动”所指出的,不只是接近成人的高中生虚假为文,矫情为文,游戏为文,就连刚学作文的孩子也习惯了“编”作文,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谎话、大话、空话、套话。有人列举出小学生作文常见的几种类型:助人为乐型(编造扶盲人过马路等故事),好好学习型(编造自己刻苦学习故事,表达自己好好学习决心),拾金不昧型(编造拾钱包等故事),异想天开型(虚构自己的“理想蓝图”),溜须拍马型(夸赞老师,说一些逢迎的话)。
这种背离作文本真的做法在近些年的高考作文教学中可谓愈演愈烈。由于功利主义思想的泛滥,作文训练已经陷入了“技术化”的泥淖,一些考试研究“大腕”在不厌其烦地鼓吹“考场写作绝招”,一些一线教师在年复一年地面授制造考场作文“亮点”“机宜”,一些教辅报刊也在连篇累牍地兜售“考场写作秘笈”。于是乎,充斥应考学生四周空气里的全都是作文“应考术”:什么开头或结尾运用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排比句,连续设问构排比,巧设博喻成排比,叠用假设构排比,变换时空成排比,等等;什么文章构思采用“独出心裁”的“另类法”,编拟合同式,对话访谈式,说明书(广告)式,网页制作(网聊)式,数学证明式,等等;什么应对考场作文的“速成法”,“巧借”时文,点题“戴帽”,以一“招”应万变,等等;甚至还有什么内部参考的“怪招”“秘诀”,“开头至关重要,结尾马虎不得,中间无所谓”,等等。于是乎,学生们满脑子只想着“蒙”高分敲开高校的大门,为了高分“胡编”作文,为了高分“玩弄”技巧(其实只是花招),为了高分“牺牲”父母(因“战胜脆弱”考题需要而让父母双亡),为了高分公然剽窃他人作品(书刊已发表的文章)。特别是话题作文题出台之后,这种“宿构”、“伪作文”更呈泛滥之势,某些专营“弄巧”者竟堂而皇之打着“创新”的幌子炮制纯属文字游戏的“怪作文”,甚而至于有“市场化运作”的趋势。
作文被糟蹋到这等地步,怎能不让人心痛呢?也许有人会说:“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被高考逼的呗!命题者变着法子考学生,我们怎能不帮学生想些法子应付呢?”可是我要说,这种“蒙骗作文术”后果堪忧啊!它不仅扭曲了中学生的作文观,而且扭曲了他们的灵魂,使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发生畸变。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要回归到本真上来,要把握住那个万变不离的“宗”。那么,什么是那个万变不离的“宗”呢?我个人认为,就是要在作文的“养成”上下功夫,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情感养成,二是思维养成,三是语言养成。
先说情感养成。
唐人白居易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又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今人钱谷融先生指出:“一个作家总是从他的内在要求出发来进行创作的,他的创作冲动首先总是来自社会现实在他内心激起的感情的波澜上。这种感情的波澜,不时激动着他,逼迫着他,使他不能不提起笔来。”(《文艺创作的生命与动力》)这些话都告诉我们,作文是情感的表达,无情则无文,情真则文真。而青少年学生情感素养的现状,人们普遍感到不够满意。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惟我独尊,只求别人理解自己,从来不去理解别人;为数不少的中学生患上了“贫血症”,亲情、友情冷漠,激情冲动偏执;还有一些中学生存在着严重的“爱心缺失症”,欺负弱小者,残忍地对待生命,甚至对社会造成了危害。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情感养成既是作文的先决条件,也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高度重视。
情感的养成源自情感的体验,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人生,丰富情感。除了让他们参与实际的社会活动、阅读大量的真情文章之外,还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写作活动。这里举出几种仅供参考。
“收藏感动”写作系列活动。感动是一种崇高的养分,如同丰盈甘美的母乳。每一次小小的感动都会洗尽人灵魂中某个小小的斑点和污渍,每一次深深的感动都有可能斩断人性情中的某一段深深的劣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感动使人的内心变得清洁、明亮、丰富而又宽敞,使人面对每一轮崭新的日出都赢得一个全新的自我。一个人,只要他还能感动,就不至于彻底丧失良知与天性;只要能感动,即使被放在生活的最边缘,也决不会轻易放弃做人的资格以及与生俱来的发言权。学会感动可以说是情感养成的奠基工程。
事实上,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不乏感动,比如在外面受委屈回到家时妈妈的一声安慰,比如考试失利情绪低落时看到路人投来的一个微笑,比如独自穿越黑暗的胡同时瞧见谁家的门缝里透出的一线灯光,等等,如果把这些“感动”都收藏起来,无论是对做人还是写作都是一笔丰厚的财富。所以,就可以用“难忘那一瞬间”这个总题,尽可能地把所有的瞬间感动都述诸弊端,定格在自己的收藏夹里,让它们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自然也发掘出了很有价值的写作资源。
“情感咀嚼”写作系列活动。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遇悲喜而生情,触佳景而兴感,本来是人人所同的。这差不多是莫能自解的,当情兴起的时候,浑然地只有这个情这个感,没有工夫再去剖析或说明。待这时候已过,才能回转去想,于是觉得先前的时候悲哀极了或者喜悦极了,或者欣赏了美的东西了。”(《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从人们的这种心理变化来看,经常咀嚼咀嚼曾经的情感体验,既是自己情感的陶冶,也是写作材料的检阅。不妨设计这样几个系列作文题——
①“想起那件事,我就     ”  横线上由学生自填表达一种情感的字眼,如“怦然心动”“欣喜若狂”“怒火中烧”“潸然泪下”“寝食难安”“激情澎湃”“感到心痛”“不敢懈怠”“美滋滋的”“有了力量”,等等。
②“真的      他(她)”  学生可在横线上自填一个表明情感的词,如“喜欢”“敬佩”“崇拜”“感谢”“羡慕”“同情”“讨厌”“憎恨”,等等。
③“多想      ”  题目由学生补充完整,可以在横线上自填一个词语,如“握住他(她)的手”“回到那片天地”“重温那一幕”“投入你的怀抱”“与你去远游”,等等。
“真情感恩”写作系列活动。“知恩图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千百年来流传着许多感恩佳话。不独我们中国人有感恩之心,整个人类都是如此。被誉为当代“爱因斯坦”的斯蒂芬•霍金曾来中国访问,有记者问:“霍金先生,卢伽雷病已将你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霍金的脸庞充满恬静的微笑,他用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在投影屏上显示出一串文字:“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身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可以想见,正是这样面对命运的打击,没有丝毫的抱怨,反而以一颗感恩之心来回报世界,霍金才能以超乎常人的意志和毅力用瘫痪之躯站到了科学的颠峰,成为举世瞩目的巨人。一个人拥有感恩之心,不只能表现出品德高尚,而且能使感情变得丰富、细腻,以积极的心态去观察、思考周围的人与物。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新课程语文新课程标准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新课程
上一篇:创新──新课程语文教育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