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教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当回“主人”» 正文

教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当回“主人”

[10-16 16:44:16]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171

概要: 我们平常把学生在学校获取知识的活动称为“学习”,学习一词来源于孔子《论语》:“学而时习之,不矣乐乎!”其“学”古有仿效之意,今有,学生个体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感悟未知领域的一种求知活动;“习”就是孔子的“温故而知新”,有复习、巩固的意思。学生个体通过“习”的过程,领悟获取新知。“习”的提升,促进了“学”的增长!“学习”是学生的一种自主活动!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简单说来,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是以学生的“学”为目的的!作为学生来讲,知识是重要的,但是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方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新课程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在师生关系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而教师的工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赠之以金,不如赠之以淘金的方法!因而,我们

教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当回“主人”,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我们平常把学生在学校获取知识的活动称为“学习”,学习一词来源于孔子《论语》:“学而时习之,不矣乐乎!”其“学”古有仿效之意,今有,学生个体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感悟未知领域的一种求知活动;“习”就是孔子的“温故而知新”,有复习、巩固的意思。学生个体通过“习”的过程,领悟获取新知。“习”的提升,促进了“学”的增长!“学习”是学生的一种自主活动!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简单说来,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是以学生的“学”为目的的!作为学生来讲,知识是重要的,但是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方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新课程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在师生关系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而教师的工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赠之以金,不如赠之以淘金的方法!因而,我们的教学就应该考虑以下四条原则:
  一、学于教先。学于教先就是先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学生通过个人探究或小组合作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将存在的问题作梳理并提交老师,老师再根据全班学生存在的代表问题作整理后,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作学习指导。这时的教,就是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交流对话。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先学后教符合一般的教学规律。“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学生在学中有了疑惑,就有解决疑惑的需求,这时教师的角色,其实就是一个“助学者”,而不是“演讲者”!这样才能有针对性,解决学生的“不足”,让学生达到“自反”,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正如孟子所言:“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自得之学,可以终身用之,记闻而有得者,衰则忘之矣。”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而建构的东西,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学以致用,得心应手,对他们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反思一下我们这些已作老师的,还有几个记得当年自己老师所作的“经典分析”啊!现在所能记住的,主要还是当年的“自得”吧!教师只能伴学生一时,不能伴学生一生,慢慢求知路,还得让学生自己去走。况且,古今中外,那一个有成就的文人是“教”而成才的,不都是“学”而成才的吗?
  “把课堂留给学生”,然而,我们有的语文老师总是耐不住寂寞,常常喜欢借题发挥,侃侃而谈,充分显示自己的“博学多才”!整堂课就是自己的演讲课,学生只是忠实的听众。还有的语文老师习惯于自己先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看书。这样固然能让学生“目标”明确,但殊不知,这种以教师提问先入为主的教学方式,恰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及情感指向,学生在一个固定的框框里转圈,倾向于,去文中找答案,以便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如此,不但起不到真正理解文章的目的,反而将文章支离破解,搞得“五马分尸”,文章不再是作者的文章,理解不再是自己的理解!笔者所为,刚好相反,我对于有的篇章,让学生在自由阅读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之后,尽量自己解决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可以小组讨论,小组也不能解决的,可集全班之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研讨,最终将问题解决!这一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一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尽管只有百分之一的价值也要用百分之百的诚意去鼓励,并作指导,帮助学生完善问题,把问题提得更清晰,更准确,更深刻;再就是通过有效的方法去解决。教师要“解惑”,更要“设惑”,让学生处于亢奋状态,这样才能真正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学“是“教”的目的,“教”为“学”服务。    二、学以定教。有的语文老师备课,备的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笔者认为,完全可以转过来,备:学生如何学?老师如何教?前者指向的是课文的知识点;后者指向的是课文学习法。众所周知,“学以定教,顺学而导”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着力促进学生主动性发展。“学路优先”还是“教路优先”,显然“教路优先”,已背离时代要求,与新课改相悖;只有“学路优先”才顺应时代要求,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以学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从横向的角度说,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和经验,使学生有自主确定,至少参与确定具体学习目标和内容的权利。从纵向的角度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中来,使学生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 “学以定教”,就是真正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怎样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交流、合作、思考、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即使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兴趣等,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学”的价值。
  学以定教要求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意愿,来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反应,灵活运用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学前的预设始终围绕学生的学路进行,教学中的生成始终围绕学生的习得和变化展开。一位教授曾说教学前必须准确了解三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自己能够解决什么?”。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导而有方”!教师教案写的主要内容应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自己如何向学生“卖弄”知识的过程。教师有多少知识,那是教师的,教师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去“学”,从而将知识转让给学生,才是真正的“传道”“解惑”。上得“热热闹闹的课”不一定都是好课,好课的标准应是“学生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 以学定教,为了不教而教。最终的目标就是,引领孩子们自觉热情地投入学习,学会阅读,学会学习,学会感悟,学会品味,从而获得人文情感与知识素养的同步提高,进而促使良好学习品质的提升,这是语文综合素养最丰富、最现实的学习内涵。教师在教学当中,无需预设得太多,只需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存和认知水平作为起点,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恰如其分地加以点拨,让学生在真实地反馈自身的阅读感悟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内化和迁移,有效地落实语言训练,无声地积淀人文品质,实现水到渠成。教案只能是预案,不能一成不变,有时候还得根据学生实际需要来确定,甚至“另起炉灶”,临时设定课案。有一次,该我上语文课了,我走进课堂,一看,不知某“捣蛋”学生竟大胆地将几片大桔子皮放在讲桌上,我不禁火起,正想发作,猛然看到,我今天的教案课题“小桔灯”,这不是最好的教具吗?“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我问:“同学们,还有桔子或桔子皮吗?今天老师教你们做漂亮的小桔灯,你们喜欢吗?”同学们很高兴!我们找来简单工具,做了起来,不一会儿,一盏盏小桔灯就登台亮相了,我让学生把制造小桔灯的过程说出来,同时,看看小桔灯的光什么颜色,光的强度如何?由此,进入《小桔灯》的全面探讨学习,该课结束,学生的反馈不错!
  三、学多教少。“教是为了不教”,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多学少,不但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反而养成学生的惰性。使本来乐趣无穷的语文课变成了教师“苦念经”,学生“苦听经”的教堂。上个世纪20年代,教育家孟宪承就指出:“向来的国文课,只有教师的活动,没有学生的活动;只有教师的讲授,没有学生的学习,这实在国文教学的失败的总原因。”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教学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教师因此而可以少教,学生因此而可以多学,学校因此而少一些喧嚣与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与坚实的进步。明代大儒王阳明指出:“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只可授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学多教少要求教师要把课堂空间还给学生,课堂时间送给学生,把思维过程留给学生。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能自学掌握的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相距过远的内容,就不必教;对于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问题,应该并且必须教。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既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旺盛精力,又能感到学有余力,享受“自得之美”,使学生感到课堂心里时间短暂而愉快,课堂心里空间广阔而丰富。

[1] [2]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给力教研组建设,教师专业成长更给力 (九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