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托物言志——散文的读写能力培养» 正文

托物言志——散文的读写能力培养

[10-16 16:44:16]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605

概要: 一、能力培养之必要性1、践行课标理念 《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更是强调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这样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托物言志散文的读写能力培养恰好是一个很好的践行新课标理念的途径。托物言志散文中富含优秀的精神品格、健康的情感价值、积极的人生态度,甚至是民族精神,因此抓好托物言志散文的读写能力培养,这是当务之急。2、改变学生现状 当代高中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不容乐观,对托物言志散文的读写能力尤为欠缺。原因就在于学生的文化积淀不够厚,精神生活不够纯,生活阅历不够多,方法技巧不到位。也许在写人记事写景抒情类散文方面他们还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甚至写作能力,基本上读得懂他人的文章,也能够有人可写,有事可记,有景可描,有话可说,但是要能够领会托物言志散文的主旨,并写出托物言志的文章,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做好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散文的读写能力培养,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一、能力培养之必要性
1、践行课标理念
    《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更是强调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这样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托物言志散文的读写能力培养恰好是一个很好的践行新课标理念的途径。托物言志散文中富含优秀的精神品格、健康的情感价值、积极的人生态度,甚至是民族精神,因此抓好托物言志散文的读写能力培养,这是当务之急。
2、改变学生现状
    当代高中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不容乐观,对托物言志散文的读写能力尤为欠缺。原因就在于学生的文化积淀不够厚,精神生活不够纯,生活阅历不够多,方法技巧不到位。也许在写人记事写景抒情类散文方面他们还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甚至写作能力,基本上读得懂他人的文章,也能够有人可写,有事可记,有景可描,有话可说,但是要能够领会托物言志散文的主旨,并写出托物言志的文章,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做好托物言志散文的读写能力培养,能够改变学生现状,能够使学生朝着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人生方向发展,从而使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加丰足,文化修养更加高雅,品格志趣更加富有,情感体验更加充实。
3、弥补教材不足
纵观初高中教材,托物言志类散文在古典诗文中还比较常见,比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等。在现代散文中就屈指可数了。初中教材里倒还有两篇经典的托物言志类的散文,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通过对白杨树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及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高大正直、平凡朴实、力求上进的精神品质。比如张晓风的《行道树》,通过“行道树”这一平凡物象的描写,形象地阐释了生命价值的三个层面:勇于接受命运的挑战,勇于承受痛苦和磨难,执著追求和无私奉献,从而使文章具有理性的光辉,给人一种哲学的美感。
遗憾的是,搜索完课标版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里的文章,发现没有一篇是托物言志散文,现代散文中没有,古典诗文中也没有。因此,为了弥补教材之不足,在教学中适当贯穿托物言志散文的读写能力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二、托物言志散文的概念
托物言志,“托”是借、假托的意思,“志”是志向、情趣、理想、追求的意思。托物言志散文,常把作者自己的“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所托之“物”一般是花草树木,或是某一具体的物体。这个“物”往往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情感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便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来表达,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表达也更巧妙、更完美。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是无私奉献的代名词。古典诗文中常见的客观物象还有柳树、菊花、梧桐、小草、芭蕉、红豆、牡丹、丁香、鸣蝉、杜鹃、鹧鸪、鸿雁、乌鸦、月亮、斜阳、流水、浮云、冰雪、长亭、孤舟等。在现代散文中也不乏古典诗文中常见的这些客观物象。
托物言志,是以物写人,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故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其中,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象征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总的来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三、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
1、文章结构特点——由外而内
托物言志散文一般结构特点是“开头——托物——言志——照应开头,收束全文”。其中“托物”部分,包括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点、抒写所托之物的内在气质精神。“言志”部分包括由物到人、由人到人的精神、由人的精神到人生感悟等内容。当然,“言志”的这三部分并不是每篇文章里都有,也许有的文章只由物到赞人,也许有的文章有前两部分,也许有的文章只有最后的人生感悟部分,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不过,托物言志散文从外到内,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结构特点正体现了创作者的思维发展过程和审美志趣。
2、表现手法特点——托物而非借景
文章以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来展开。在这里,主要探讨一下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刚才杨辉老师已经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解读,请允许我再做一点赘述。
它们的相同点在于:
第一,二者都是间接抒情,不同于直抒胸臆。他们借助于叙述、描写和议论的方式来抒情,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易于被人理解接受。
第二、它们都可以使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和比喻、排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以增强艺术感染力。 
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描写对象不同。“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当然,刚才说到,咏物不是写景,但是咏物可以写景,托物言志也可以有生动细致的描写,借助借景抒情中的景物描写的手段,抓住特征,细腻描绘,只有形似,才有可能神似,因此需要全面地分析所托之物的形态、色泽与特征。如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里的这两段描写便是典范:
你也许在梦中曾亲吻过那些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花瓣,而此刻你须在想像中创造姚黄 魏紫 豆绿 墨撒金 白雪塔 铜雀春 锦帐芙蓉 烟绒紫 首案红 火炼金丹……想像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像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像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像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之盛况。想像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予你来年的安慰与希望。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作者正是抓住牡丹因天气阴冷而拒绝开花这一特点赋与花以人格精神的美,着力赞颂牡丹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个性。而同时又以美丽的想像来渲染牡丹怒放时的辉煌与灿烂,花落时的绚丽与壮烈,这样的描写不仅弥补了读者与牡丹花擦肩而过的遗憾,更重要的是强化了牡丹完美而又高贵的形象,使牡丹的美更具有灵性和品位。
第二、写作目的不同。“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所表现的主题更加抽象,是一种志趣的含蓄表达,比如张抗抗的《窗前的树》,作者紧紧抓住洋槐一年四季的不同特征,精心刻画,从而含蓄地表达了洋槐沉稳、朴实和坚强可贵的品质。春天的洋槐既隐绿又不喧哗,在清风中花香怡人;夏日的洋槐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秋天的洋槐在秋风乍起时,金色的叶子如雨飘落,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冬天的洋槐赤裸全身而一无遮拦,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从洋槐的身上,我们获得了生活的启示:做人应像洋槐那样朴实、坚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 “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所表达的情感更加具体可感,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流露,比如《荷塘月色》表达的是作者内心的愁闷与无奈之情。
第三、审美意境不同。“托物言志”不容易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更多的是给人以理性的思考和心灵的震撼。比如林希在《石缝间的生命》中这样写道:
如果一切的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一切借花草树木赖以生存的生命就要绝迹,那里便会沦为永无开化之日的永远的黑暗。如果一切的生命都只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世界就是如此奇妙。试想,那石缝间的野草,一旦将它们的草子撒落到肥沃的大地上,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娇嫩的种子具有更为旺盛的生机,长得更显繁茂;试想,那石缝间的蒲公英,一旦它们的种子,撑着团团的絮伞,随风飘向湿润的乡野,它们一定会比其他的花卉生长得茁壮,更能经暑耐寒;至于那顽强的松柏,它本来就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它给一切的生命以鼓舞,以榜样。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抓住“乃”字句,分析李广的不幸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