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论文情境化学习寓人格培养于语文教学中(教学论文)» 正文

情境化学习寓人格培养于语文教学中(教学论文)

[10-16 16:47:43]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论文   阅读:8709

概要: 课堂的语文学习,是一种示范、启迪。这中间要靠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东西来让语文站立。上面的《背影》教学,难道不是教学生精致阅读的方法吗?难道没有将阅读的能力和文化的熏陶结合在一起?(二)以“流淌在生命中”的语言营造作品情境 语言一直是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最直接的交流途径。正如比利时学者G•德朗舍尔说:“在我们的教学形式中,教师的口头语言行为表示了他所作的全部事情和他要学生做的全部事情。”上好一节课,教师的语言至关重要,谚云:“它不是蜜,却能粘住一切。”这里讲的就是语言艺术的魅力。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始终紧扣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新课程的语文艺术仍旧是语言艺术扮主角;新语文的“天堂”仍旧是传达思想与情感。 汉语是汉民族灵魂的呈现形式。学习母语通过感染言语背后的血液,才会获得精致独特的思想和细致纯洁的情感;将语文课堂当做帮助心灵归宿和诗意唱和的殿堂,才会有可能至于“天堂”境地:师生进化提升。肖川先生说:“运思的严肃与措词的精当是统一的”。所以,“思与想”的高尚就是“笔与口”的高尚。语文课堂,反对那种言不由衷的虚伪之言,反对那种思而无

情境化学习寓人格培养于语文教学中(教学论文),标签:语文教学论文大全,http://www.51jxk.com
    课堂的语文学习,是一种示范、启迪。这中间要靠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东西来让语文站立。上面的《背影》教学,难道不是教学生精致阅读的方法吗?难道没有将阅读的能力和文化的熏陶结合在一起?
(二) 以“流淌在生命中”的语言营造作品情境
    语言一直是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最直接的交流途径。正如比利时学者G•德朗舍尔说:“在我们的教学形式中,教师的口头语言行为表示了他所作的全部事情和他要学生做的全部事情。”上好一节课,教师的语言至关重要,谚云:“它不是蜜,却能粘住一切。”这里讲的就是语言艺术的魅力。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始终紧扣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新课程的语文艺术仍旧是语言艺术扮主角;新语文的“天堂”仍旧是传达思想与情感。
    汉语是汉民族灵魂的呈现形式。学习母语通过感染言语背后的血液,才会获得精致独特的思想和细致纯洁的情感;将语文课堂当做帮助心灵归宿和诗意唱和的殿堂,才会有可能至于“天堂”境地:师生进化提升。肖川先生说:“运思的严肃与措词的精当是统一的”。所以,“思与想”的高尚就是“笔与口”的高尚。语文课堂,反对那种言不由衷的虚伪之言,反对那种思而无序的拉杂之言,反对那种晦涩难明的模糊之言;提倡运用心灵力量的肺腑之言,提倡承载思想才情的名警之言,提倡参透民族底蕴的经典之言。语文课堂特色,在一定范围里,是语言的特色。教师和学生课堂言语的总和,就是共同探究的所有收获。比如,当我教授《紫藤萝瀑布》,当讲到“花和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时,师生共同探究其意义。如“人的生命短暂,但整个人类是生生不息。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让悲痛长压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事业中去。作者由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瀑布般的紫藤萝盛开着,散发着蓬勃的生命的气息,高奏着昂扬的希望的乐曲,解开了ˋ生死谜ˊ,抚慰着ˋ手足情ˊ,不是吗?只要种子在,花谢了还有再开的时候;只要真情在,许多失去的还有再来的时候。人生在世,纵有艰难险阻,可ˋ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ˊ,暗礁、险滩又怎能阻碍“满装生命的酒酿”的“紫色的花舱”驶向彼岸呢?”
疑惑解除,似乎课堂智慧也有所表现。
    提升思想、净化情感去增强语言的张力吧!
(三) 以“百家争鸣”的方式构建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式教学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创新探究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它通过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然后学生共同合作、讨论探索,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再对其予以总结、升华,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优化课堂教学。
    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学“双主体论”越来越成为教育界普遍接受的教育理论,即教师是教育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不仅要发挥教师主体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且更强调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情境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那么在“双主体理论”指导下,怎样将教师“教”的主体与学生“学”的主体有机结合也就成为老师上好课的关键。笔者经过实践认为:教师通过设问制造吸引学生的情境,对上述两个“主体”的结合很有作用,也能较好地解决教材起点高而学生起点低的矛盾。因为新课程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学生毕竟年龄尚小,学习能力欠缺,对于如何获取到知识、方法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缺乏主动性,教师的有效设问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去思考问题,激发其学习兴趣,主动探究,成为“学”的主体,对于广大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的郊区中学生而言更需如此。所以,善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和有针对性地总结问题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
当然,汉语本身富有灵性和诗意,作者情感的表达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语言又常常是多解的,模糊的,具有巨大的解读空间。加之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学生的年龄、知识积累、人生经历与生活经验不同,对事物的感受和认识也就各异。学生对许多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往往是带有个人经验色彩和想象性的,但这些理解和感悟常常是充满灵性的、闪耀着创造光芒的。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去珍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鼓励学生主动地与文本展开自由对话,鼓励学生谈自己独特的感受,让心灵与心灵在碰撞中发出鲜活的思想,撞击出智慧的火花。教完《行道树》这篇课文后,笔者问学生,你觉得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应该做行道树那样的人,默默无闻、踏踏实实地工作,做一个对别人和社会有用的人。”有的学生说:“我觉得生活在森林里好,本来那才是树应该在的地方,在那里才能回归真实的自己。树之所以变为行道树还是因为人类的自我意识太强,也并不是生活在森林里的树就都是贪图享受的代表”等等。虽然他们的理解有深浅,感悟有不同,但笔者认为——只要合理的,都是可以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
    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地创造。只有当我们真正在自己心中形成差异教育的理念的时候,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出发,促进学生发展。我们的教育观点──承认差异、发现差异、发展差异。而我们的课堂就更是要将这种差异做为一种教学资源,努力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在差异中对话,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世界,让百家争鸣的课堂呈现出真实美。。 
(四) 以“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意念创设想象情境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虽然文章有娱乐、教化、审美、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人的情感等功能,但其本质却只有一个:人情!动物可以通过叫声、姿态、外貌等表现它们对自然世界的感知、感悟,而人写文章就只能表达人对自然世界的感知、感悟了。文学与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昭明太子萧统在《文选•序》中提出“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瀚藻”,已经明确指出文学的特征是“沉思”“瀚藻”。简而言之,“沉思”就是“想象”,“瀚藻”就是“修辞词藻”。因此,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这个意念来创设课堂的想象情境呢?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为何说自己是“闲人”?面对学生的对于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我意识到,有些学生的理解是偏颇的甚至是错误的,于是,就进行了如下的拓展——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究竟怎么样呢?我们借助他在黄州期间写的一些词句来看他的心情:“惊起却回头,有狠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扬花,点点是离人泪。”“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在对这些词句的诵读基础上,我们再一次的运用想象去讨论,得出了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当时苏轼当时的心情是寂寞的、忧伤的、凄凉的。接着,风格一转,我又给学生展示了以下几句词:“蜗角虚名,蝇头小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在诵读这些词句的基础上,学生虽然对诗句的内涵不完全理解,但还是能够透过不计名利、展望未来感受到苏轼的豁达、乐观和洒脱。把这两个文本拓展的结论结合起来,对文本的解读自然就准确了。这样做,还不仅仅是校补的作用,对于学生以后学习有着很丰厚的积淀。
    不妨再延伸一下。大家都知道生活离不开语文,反之,我们也可以从生活中提炼出语文来。例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就应当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关注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创设出一种创作想象的情境,在社会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去发掘作文材料,把现实生活中的材料作为作文题材写进作文中去。这样的文章比那些假、大、空的文章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更感人。
    广告中一句句精彩的广告语,路边墙头一条条整饬的标语,游山玩水中一幅幅古朴凝重的楹联碑文,长辈朋友间一段充满智慧闪光的闲谈……只要教师善于利用和创设想象的情境,这都是语文的学习,都在进行文化的熏染和人格的培养。
    给学生一个“可以想”的“舞台”,给学生一个“会想”的“路子”, 我想,应该是以了《红楼梦》中的这句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为潜意识进行 “大语文”的学习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论文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论文
上一篇:喷薄的酒意多变的句式(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