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情境化学习寓人格培养于语文教学中 合肥市第三十中学 陆 萍 【摘要】情境是指“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或环境”(韦伯斯特词典)。人格就是个性,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身处的环境与所受到的教育,影响和决定着他所形成的人格。人格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举足轻重,不可或缺。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中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学语文教学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以情境化学习寓人格培养于语文教学中为命题,探讨语文教学能否以情境化教学为较好的切入口,产生一种文化土壤,对学生包括教师进行人格和文化上的提升【关键字】语文的追求 课堂情境 语文学习 人格培养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但是,课堂教学改革究竟要改什么?仅仅是一种观念代替另一种观念?一种模式代替另一种模式?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一种行为代替另一种行为?改革的最终目的、根本任务或终极追求是什么?这些问题常常引发我们新课程课堂教学现状的深深地思考。课堂教学改革
情境化学习寓人格培养于语文教学中(教学论文),标签:语文教学论文大全,http://www.51jxk.com
情境化学习寓人格培养于语文教学中
合肥市第三十中学 陆 萍
【摘要】情境是指“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或环境”(韦伯斯特词典)。人格就是个性,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身处的环境与所受到的教育,影响和决定着他所形成的人格。人格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举足轻重,不可或缺。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中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学语文教学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以情境化学习寓人格培养于语文教学中为命题,探讨语文教学能否以情境化教学为较好的切入口,产生一种文化土壤,对学生包括教师进行人格和文化上的提升
【关键字】语文的追求 课堂情境 语文学习 人格培养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但是,课堂教学改革究竟要改什么?仅仅是一种观念代替另一种观念?一种模式代替另一种模式?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一种行为代替另一种行为?改革的最终目的、根本任务或终极追求是什么?这些问题常常引发我们新课程课堂教学现状的深深地思考。课堂教学改革绝不观念、模式、方式、行为的变革,即教学活动本身的改革,它首先而且主要是课堂文化的重建——这是核心、根本和终极的追求。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土壤”,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源和动力之源。
一、语文,需要怎样的追求
(一) 自由的言语环境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些都是文学大师们的情思流动于心头,自然流露达到自由境界的最好印证。语文教育就以这样的境界作为标志。
目前语文教育的束缚随处可见。比如考试试卷,可以说,不少的试卷是文本、教材编写者、题目制定者、语文教师、学生之间的尴尬对话,是一种极不默契的横流。多数试卷限于书面考察、结果考察,忽视口头考察和过程考察。从语文自身的整体性说,是不足以展示学生对语文热爱和领悟的自由程度的。换言之,从语文本身的多义性和学习语文的个性,决定语文学习应该模拟出真正自由的学习和言语情境。
语文教育达到自由的言语境界需要注意立体化。有理念,有策略,也应有技巧艺术。解除束缚,可不可以这样思考:从素质观分析,是不是应当倡导发展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的多方面素质?从学生观分析,是不是应重视语文学习境界中表现出来的长处和潜能?从教育观分析,是不是应该创设语文能力养成和表现的全部,如口头表达和创新想象?从教学观分析,是不是应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构建多样化的语文学习情境?从教师观分析,是不是应该倡导语文教师既追求整体提高亦追求个性艺术,以适应自由境界的创设?我想,是的。
要让学生自主生成问题,就要有一个宽松、民主的对话环境,使学生能畅所欲言,只要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完全放松,才能活跃思维,才能自主生成问题。因此,在课堂中,师生之间、文本与学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示个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文化追求与人格养成。
(二) 平等的文化对话
现在课堂的首席应是对话。有对话会有学习者的质疑和教授者的释疑,才有深入探究的可能。汉语中的“对”字,造字法的依据是“两人(手形)相向”,由此可想“对话”当平等相待,你来我往,非一主一从。包括生本对话和师生对话。
“原对话”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生本对话,是需要读者与作者心心相印的交流。诵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觉出的愁是江水,江水奔涌不息、缠绵不断,自己愁在这般境地中。词人借水态为媒传给欣赏者,感动顿生。读到“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以因人的涉足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作者的高声疾呼时,我们看到了作者痛心疾首而满含的热泪,也不仅潸然泪下。这中间的媒介是心与语的流动。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真实的是师生的对话。在对话中,对话者之间所形成的应当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并基于这种关系来维系对话的进行和拓展。但在当前的教育现实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平等的。教师对学生而言高居于一种知识权威的地位,要开展教育平等对话很难。平等对话是人们进行无拘无束的交流和沟通,在此基础上,新的思想、真理得以催生。对话是师生的平等互动。但是也不能为了追求平等,把课堂全部都让给学生,让他们随心所欲地畅所欲言,要让对话进行双向沟通,达一定的目的。我们首先要学会做一个的听众,倾听学生话语中的深层含义,边听边思考,并给予适时引导使谈话步步深入。让我们成为学生的伙伴,成为学生的沟通对象,让课堂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让阅读教学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学习语文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因此语文学习是一种永远的平等的文化对话。在这连绵不绝的对话之中,听说读写反复结合,智能情理始终统一,从而语文的言语能力和言语主体得到全息式发展,学习者身心得到极大地收获和快乐。
(三)张扬的个性发展
“个性”一词源于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拉丁语“Persona”,原指演员在舞台上所戴的面具,后引申为指能独立思考,有自己行为特征的人,即真正的人本身,可译为人格或个性。个性是社会人的重要特征。人人都有个性,每个人都有不同。正是这些千差万别的人,组成了我们这个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和各种各样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人类群体,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和时代的变迁
心理学认为,人的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个性倾向性是人的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其中,需要是个性倾向性乃至整个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只有变迁在需要的推动下,个性才能形成和发展。
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而面向全体学生,就是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承认学生发展中存在着差异性,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在教学中不搞平均发展,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和不同的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就要尽力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或潜在的优势,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个性。
二、用新理念指导语文“情境化”学习
(一) 以“语文味”的追求导引课堂情境
语文课堂学习,首先应该是借教材甚至是课文教授语文课程内容、培养语文能力,不应该以吸取思想内容为主,而应该凭借课文获得语文的感性经验和语文知识;在这个基础上,感染文本带来的文化气息,比如历史文化、科学知识、旅游世界、影视网络、艺术天地等等。语文课堂是利用文本教语文。
记得听过一节《老王》公开课,教师设计了这么个问题:“联系当前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老王这类人的看法。”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老王这类人需要迅速转变经营方向,坐三轮车的人毕竟很少;有的说,现在像老王这样的贫困群众太多了,要建立有效的社会救助体系;有的说,社会贫富悬殊不断加大,老王这样善良的人,总有一天也会变坏……如此,学生活动充分,课堂固然是走向了热闹,但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这还是语文课吗?这是政治课。这样能够培养出具有较高文学素养的人来吗?只能培养出一批夸夸其谈的政客。语文课堂缺少了“语文味”
那么,怎样来表现那种语文味呢?也就是说,怎样来实现语文能力的培养呢?比如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最重要的是品味文本的语文味。要知道《背影》写了什么,但是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要写这个;要知道《背影》运用这样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塑造了这样的形象,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为什么要用这种技巧,形式和内容是怎样互动的。只有这样,才可能将《背影》的味道层层再现。“背影”值得写?是的。它是一个肩负祖母去世、家境惨淡、父子离别的背影。父子离别不止一个,但是这是却特别,寓含一个时代给予的重负,记录了一个北大学生、五四青年的家庭史,而且,将“背影”设置在那样一个不该离别却不得不离别的火车站,且让人看的过意不去,难以忘怀。并不止朱先生存在着这样的情绪,然而,这样的记录有着这个部落特有的意义,可思可想的文学民族性,因而具有可读性。同样的情景,也许在西方没有那样伤感,那时中国人同西方人的文化意识差异所致,中国是一个讲究家庭观念的国度。上面讨论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值不值得写和读的问题,弄透这个问题,“背影”的味道出来了。怎么会如此感人?恐怕感人的父子离别也不止这个。那是因为朱先生的表达好,言之有文行而远啊。让“背影”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好呢?难道真是去那边月台买橘子的时候才看见的?未必尽然。大概是进行了艺术处理吧!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论文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