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学案引抒己见,论而存异——《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案例» 正文

引抒己见,论而存异——《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案例

[10-16 17:21:1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学案   阅读:8698

概要:钮伟国新的教育观念和新的教育手段的出现,必将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在教学《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课时,进行了这种“改变”的尝试。美国小威廉姆E·多尔教授在《后现代课程观》一书中,形象地表达了他的课程理想:存在一个“迷人的想象王国,在那里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这段话集中地表达了多尔教授新的教育观念:教师不是权威,不以真理的拥有者出现;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是共同探讨的关系;每一个人都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并应该得到尊重与理解。根据这样的教育观念来设计《米洛斯的维纳斯》的教学,我把引导学生自读与讨论作为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就课文内容而言,这是日本作家清冈卓行在欣赏断臂维纳斯时,被“一个奇怪的念头”攫住了心,而尽情述说的“实际感受”。对维纳斯的欣赏可以见仁见智,对清冈卓行的感受也可以见仁见智。因此,这篇文章很适合于作为组织探究性、开放性学习的材料。而这样设计教学的目的则在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引导他们既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能充分尊重他人的观点,逐步提高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质疑探究的自读环节将决定讨论交流环节的效果。为此,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

引抒己见,论而存异——《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案例,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钮伟国
新的教育观念和新的教育手段的出现,必将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在教学《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课时,进行了这种“改变”的尝试。
美国小威廉姆E·多尔教授在《后现代课程观》一书中,形象地表达了他的课程理想:存在一个“迷人的想象王国,在那里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这段话集中地表达了多尔教授新的教育观念:教师不是权威,不以真理的拥有者出现;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是共同探讨的关系;每一个人都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并应该得到尊重与理解。根据这样的教育观念来设计《米洛斯的维纳斯》的教学,我把引导学生自读与讨论作为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就课文内容而言,这是日本作家清冈卓行在欣赏断臂维纳斯时,被“一个奇怪的念头”攫住了心,而尽情述说的“实际感受”。对维纳斯的欣赏可以见仁见智,对清冈卓行的感受也可以见仁见智。因此,这篇文章很适合于作为组织探究性、开放性学习的材料。而这样设计教学的目的则在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引导他们既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能充分尊重他人的观点,逐步提高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生质疑探究的自读环节将决定讨论交流环节的效果。为此,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网络上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我在备课时广泛搜集网上资料,制作成《〈米洛斯的维纳斯〉研读资料》专题网页,挂放在学校网页上,学生既可在家中上网浏览(键入WWW.WXFR.NET进入辅仁高级中学主页,在“友情链接”中点击《米洛斯的维纳斯》即可进入专题网页),也可在网络教室里阅读,同时向学生提供搜索其它网上资料的方法,有兴趣的学生可由此获得更多的资料。
    专题网页的设计制作依据两个原则:1、凡教师备课时阅读的资料,尽可能纳入网页中,所有的资料都面向学生开放,师生共享。教师不充当靠教参炫耀于学生的角色。2、多选入一些能引导学生探究质疑的资料,启发他们形成自己的见解。专题网页收入的资料主要有:1、背景资料,有维纳斯失臂的故事及对罗浮宫和镇馆三宝的介绍。2、读懂课文的参考资料,包括教师对课文要点的分析及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参考资料。3、探究质疑的资料,包括“原形的维纳斯真的比不上断臂维纳斯吗?”“失去了身体其它部分就不美吗?” “断臂都能产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吗?”“对维纳斯的美能作这样的联想吗?”等能引发思考的有关资料。还收入了不同意清冈卓行观点的三篇文章。4、已读过此文的学生写的读后感,供学生写自读札记参考。教师设计制作的专题网页在讨论时可继续使用,讨论时若涉及有关资料,可随时通过多媒体投影仪显示出来。对学生自读的要求为:利用网络参考资料读懂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有些语句比较难理解,是教学的难点,为此教师编写导读资料供学生参阅,以化解阅读的难点);掌握有关词语;写一篇质疑探究的自读札记。考虑到部分学生家中没有上网的条件,因此在学校网络教室中安排了一节网络自读课,学生在网络教室中浏览摘录资料,完成自读任务。
讨论课安排在有多媒体投影设备的教室中进行,学生按七人一组围坐,便于展开小组讨论。这节课分四步进行:
    一、检测预习情况。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通过简要的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中主要观点的理解是否准确。学生的质疑学习应建立在对课文观点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否则质疑没有针对性,就失去了意义。清冈卓行在文中表达了三个主要观点:1、维纳斯为了自己的丽姿,必须失去双臂。理由是断臂的维纳斯产生了“可能存在无数双秀美的玉臂”的艺术效果。2、恢复原形也不能超越断臂之美。理由是“有”臂的美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无”臂的美包孕着不尽的梦幻。3、只能是断臂,才使维纳斯魅力无穷。理由是手最富表现力,而失去了手却有了存在无数双手的可能,手的表现力反而更突出了。
    二、分组讨论。让学生按七人一组围坐的目的在于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发言,并都能清楚地聆听同组同学的发言。让学生写自读札记,意在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而分组讨论则是为学生在公开场合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提供机会。不同的意见可以展开争辩,但不硬要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不同的观点都可以坚持。教师参与一个小组的讨论,做一个听众。小组讨论结束后,各组推举一名同学在全班发言,鼓励自告奋勇者参加全班的发言。
    三、小组代表面向全班发言。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摘记其发言要点。
四、教师小结。因为是开放性的讨论,对学生的发言不作是非评判,教师不充当法官,只简要复述学生发言要点,并就其独到之处予以充分肯定,并归结如下:对艺术品的鉴赏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都是见仁见智的,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也要学会听取和尊重他人的见解,不同的见解可以共存,更可以互相启发。最后要求学生在听取他人发言后,修改自己的自读札记,作为课后作业,或者发至教师的电子信箱(邮址做在专题网页上),或者以书面形式交给教师。
这次以新的教育观念为指导,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进语文课堂教学的尝试,基本上按照原设计完成了教学任务。10多位听课老师在评课时对本课的设计与施教予以肯定。他们认为这一尝试:1、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法,符合新的教学理念;2、教学中既扣紧了课文——以学生读懂为前提,又充分地放开去——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各抒己见,不给学生造成束缚,学生的思维得到多方面训练;3、教师的角色实现了转变,两节课老师站讲台的时间不到20分钟,讲话的时间更短,没有以权威身份灌输什么答案,而是与学生一起平等地探究学习;4、用网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信息技术的优势得到利用。课后,学生也以口头与练笔方式向老师反映,这样的课他们学得主动积极,很有兴趣。
评课者的意见也许难免有鼓励的成份,而学生的发言与作业则比较真实而具体地反馈出教学效果,也消除了我施教前的两点疑虑——学生自己能真正读懂这篇文章吗?能有条有理地说明自己的观点吗?下面分类摘录部分学生的观点:
清冈卓行的观点归结起来,就是断臂给人留下无限的想像空间,造就了维纳斯的无穷魅力。而下面学生的发言,反映他们已读懂了课文,并有所发挥:(括号中为教师点评)
孙灵昕:相信世上没有完美的事物,完美只存在于创造与追求之中。断臂的维纳斯是有缺憾的,但就是这种缺憾使我们更多地去想像,并在想像中创造了她的完美。(在想像中创造完美,精彩的发挥)
项静颖:世上“全”“美”并存的东西又有多少呢?古代四大美女也各有各的缺点。“全”的未必就“美”,“美”的未必就“全”,维纳斯正是失去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意识到“全”和“美”的辩证关系)
任方园:十全十美固然好,但仔细想想不难发现,十全十美带来完美的同时也带走了人们的想像空间。当你发现想象是多么重要时,你就会发现其实缺憾也是一种美。(十全十美反而是一种束缚,好想法)
王俊康:维纳斯的美,美在想像中。在想像中她达到了真正的完美。因此,她的断臂是有价值的,她在断臂的痛苦中得到永恒的快乐,也让人们对她的爱永远不变。(有诗意的领悟)
清冈卓行说到维纳斯的缺憾美是偶然形成的,学生对此有进一步的理解,认识到不是所有的缺憾都是美:
翟晓东:维纳斯的美是顺其自然的美。如果故意去追求缺憾,那么就不会再是美了。(顺其自然一词,表明了学生的理解,再从反面一说,更为明确)
刘鹏燕:维纳斯的缺憾美是无意中形成的,如果刻意去追求缺憾美,恐怕就不美了。承认缺憾美,也不是否定对完美的追求,对于人生来说,追求完美才是最高境界。(缺憾美与追求完美不矛盾,说得精彩)
学生质疑阅读很有收获,这反映在他们不赞同或不完全赞同清冈卓行先生的观点,并且也言之成理:
王涛:维纳斯断了臂依然是美的,因为她的原形非常美。(还其本来面目,很实在的看法)
黄卫从:维纳斯失去了双臂,使我们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她身体的曲线上,让我们愈加感叹这完美的线条,因而她显得更美了。(心理学角度的反驳,言之成理)
冯晓笛:我认为我们首先看见的是没有双臂的维纳斯,她在我们的脑海中有了一个印象,然后再加上双臂时人们就会看不惯;如果我们先看见的是完整的维纳斯,那么再砍去她的双臂,人们又会不习惯。因此,断臂维纳斯的美不过是一种先入为主。(“先入为主”是对清冈卓行先生自已也说到的一个观点的概括,这也是他自相矛盾之处,被学生抓住了)

[1] [2]  下一页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
上一篇:《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