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学案文言文实词教学案(苏教版高三教案设计)» 正文

文言文实词教学案(苏教版高三教案设计)

[10-16 17:21:1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学案   阅读:8426

概要: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灭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马3.齐人追亡逐北 败逃者4.通五经,贯六艺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见”和“被”同义,都是“被”的意思。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劳”对“逸豫”,词义相反。7.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三)、辨析词性、语法分析推断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1.据殽函之固,拥雍

文言文实词教学案(苏教版高三教案设计),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灭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马
3.齐人追亡逐北                                          败逃者
4.通五经,贯六艺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见”和“被”同义,都是“被”的意思。
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劳”对“逸豫”,词义相反。
7.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三)、辨析词性、语法分析推断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1.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名词,险固的地方
2.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动词,腰佩
3.不意乃在朝列                                  动词,料想
4.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动词,抬高
5.沛公军霸上                                    谓语  名词作动词 
6.拔剑撞而破之  
7.知杭州仁和县(2005上海卷)                   掌管 
此句中“知”一定是动词作谓语,此外别无谓语了。
8.烟涛微茫信难求                                状语:确实  副词
   楚王贪而信张仪                                谓语:相信  动词
信义著于四海                                  主语:信用  名词
  “烟涛微茫信难求”一句中,从结构上看是在状语“难”和谓语“求”的前边,可以推断其词性为副词,这样就可以解释为“确实”的意思了。
(四)、根据字形合理猜测字义(根据该字的形旁推断大致词义)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会意字占12%以上,其义符为我们破译文言实词的词义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1.系梁父子以组                                   绳子
2.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到、去
3.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用酒食款待人,犒劳
4.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磴,其有七千有余             石阶
5.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津:渡口
6.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到……去
(五)、根据文化常识推断
1.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童生 
2.项羽季父                                        叔父 
3.冠者五六人                                      成年人
(六)、语境分析推断
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外部语境: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准确地阐释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要想推知实词的正确意思,必须结合语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
1.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和着
2.(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应答
注意:以上方法并不是固定的,可灵活使用。当然,解答高考文言文实词考查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掌握的推断“武器”越多,你答题的准确率就越高。
四、高考例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0年全国高考题)
A.威自京都省之         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使者
“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木柴”之意,将它理解为“打柴”明显不当。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4年湖南卷)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
上一篇:《在沙漠中心》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