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学案《中庸》 节选 四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正文

《中庸》 节选 四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10-16 17:20:20]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学案   阅读:8407

概要: 曾德元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2、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3、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一、知识链接1、《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2、《中庸》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大致是指,人们通过自学修养,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人类与自然的理想境界。具体表现为:第一、天道与人道合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圣人本能地达到天人合一,贤人通过学习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第二、天性与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仁至诚至真的,人性要达到天性。第三、理性与情感合一。“喜怒哀乐之未

《中庸》 节选 四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曾德元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3、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一、知识链接
1、《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2、《中庸》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大致是指,人们通过自学修养,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人类与自然的理想境界。具体表现为:
第一、天道与人道合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圣人本能地达到天人合一,贤人通过学习可以达到天人合一。
第二、天性与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仁至诚至真的,人性要达到天性。
第三、理性与情感合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用理性来控制情感,就是“致中和”。
第四、鬼神与圣人合一。“天人合一”是的“天”包括鬼神,“人”包括圣人。
第五、内外合一。即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知与行的合一。
3、什么是中庸?“程子曰: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
二、自主学习
1、朗读正音
发而中节            民鲜能久矣   
敬大臣,则不眩         笃行之       
不可须臾离也          莫见乎隐    
好学近乎知
2、解释加线的词语
天命之谓性(    )(    )
率性之谓道(    )
修道之谓教(    )
不可须臾离也(    )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
莫见乎隐(    )
喜怒哀乐之未发(    )
发而皆中节(    )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
致中和(    )
万物育焉(    )
君子之中庸也(    )
君子而时中(    )
不肖者不及也(    )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
力行近乎仁(    )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
体群臣也(    )
敬大臣,则不眩(    )
不勉而中(    )(    )
笃行之(    )
弗措也(    )
三、合作探究(一)
1、指出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活用情形。
天地位焉             亲亲也
子庶民              来百工
中庸其至矣乎           柔远人
2、指出下列句中词语的古今义。
道之不行也
择善而固执之者
3、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可离,非道也。           故君子慎其独也。
民鲜能久矣。            恐惧乎其所不闻。
4、指出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恐惧乎其所不闻(    )     莫显乎微(    )
中庸其至矣乎(    )      吾尝疑乎是(    )
好学近乎知(    )
四、合作探究(二)
1、口头翻译全文。
2、展示评价。(分小组展示)
五、课后练习
1.对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命之谓性                  性:本性 
B.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中:适合,符合 
C.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措:放下 
D.子庶民。则百姓劝      劝: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不勉而中        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B.喜怒哀乐之未发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C.尊贤,则不惑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D.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 




《中庸》 节选 导学案 第三课时

一、自主学习:翻译下列文句。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3、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4、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二、合作探究
1、第一章首先提出了“性”“道”“教”三个概念,请解释这三个概念,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2、实现“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第一章中提出了了慎独自修的原则,这一原则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要慎独?

3、什么叫“中庸(和)”? “中庸”的重要性在哪里?

4、“折中主义”是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中庸并非是无原则的调和,而是在一定的“道”(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统一。分析下面几个例子,区分它们是合乎中庸之道还是采取折中主义。
A、宋玉笔下的东家之子(大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
B、两个小偷争吵,一个说自己自己只分了五十元,而对方拿了一百元。有人过去调解,说各拿七十五元就可以了。(    )
C、一乡的人都喜欢的人,比不上一乡中好人喜欢、坏人讨厌的人。(    )
D、乐而不yin,哀而不伤。(    )
E、爱栽花,不栽刺,时刻注意为自己开退路、留后路,说违心话,办违心事,该批评的不批评,该提醒的不提醒,该揭露的不揭露;前怕狼后怕虎,遇到矛盾绕道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
5、第三章说,中庸之道是天下最高的道德标准。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学习,才符合“中庸之道”?

6、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结合这句话谈谈如何运用“中庸之道”处理人际关系?

7、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不能推行弘扬,原因是什么?说人每天吃饭而不知其味的目的是什么?

五、作业:请举出有关“和”的熟语或格言,概括说明中华文化之 “和”。

          《中庸》 节选 导学案第四课时
一、自主学习:翻译下列文句。
1、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2、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4、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二、合作探究
1、“中庸之道”的内容包括“五达道”,即运用中庸之道可以处理好五种人际关系,达到“太平和合”,这五种人际关系是?

2、第五、六、七段节选自《中庸》的二十章。第五段论述了“中庸之道”的另一内容“三达德”,即运用中庸之道处理好五种人际关系须具备的三种品质。说说为什么“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3、第六段论述了“中庸之道”的第三个内容“九经”,它们是运用“中庸之道”治理国家应做的九顶具体工作,“九经”指?



4、最后一段论述了实现“中庸之道”的另一原则:至诚尽性。为什么要“至诚尽性”“固执之”方可实现“中庸之道”怎样才能做到“至诚尽性”?


5、最后一段,有一个“五步”学习法可资借鉴,这个方法是?说说你对这个学习方法的认识。


6、归纳全文内容,写出相关文句。
“道”的重要性:
什么是“中庸之道”:
实现“中庸之道”的两条原则:
“五达道”,即处理的五种人际关系:
“三达德”,即运用时须备的三种品德:
“九经”,即要做的九项具体事务:
五、作业
1、完成《学海》相关练习。
2、摘抄文中名句并写点读书笔记。
3、熟读成诵
 

曾德元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
上一篇:《大学》节选 四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