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学案踏春寻美──七年级上《春》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正文

踏春寻美──七年级上《春》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10-16 17:20:20]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学案   阅读:8657

概要:(生四人一组讨论,师巡视。)生1:我们这组发现作者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随处可见。师: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生2:我们觉得文章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美。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没有我们以前学的那些文章那么难懂,特别是像“赶趟儿”、“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些词语,感觉就像在说话,显得自然、朴素、通俗易懂。师:语言美,自然、朴素、通俗易懂。生3:我们觉得文章的结构严密。就像前面惠璇(前面讲结构美的那个学生)所讲的一样。这也该算是它的一个特点吧。师:算!怎么不算呢?好,结构精美、严密。生4:我们觉得作者是抒情高手。表面上看描绘了许多春天的景物,但处处都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作者抒情并不是像我们平时写的“啊!我爱你春天!”这样,而是显得含蓄,蕴抒情于描绘之中。总之,要不是作者对春天有这么喜爱,我想是难写出这么美的文章来。师:同学们谈得都比较好。根据大家的讨论,综合大家观点,老师把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请大家看大屏幕。(多媒体显示:1、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2、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3、语言朴实、隽永,通俗易懂。边

踏春寻美──七年级上《春》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生四人一组讨论,师巡视。)
生1:我们这组发现作者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随处可见。
师: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
生2:我们觉得文章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美。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没有我们以前学的那些文章那么难懂,特别是像“赶趟儿”、“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些词语,感觉就像在说话,显得自然、朴素、通俗易懂。
师:语言美,自然、朴素、通俗易懂。
生3:我们觉得文章的结构严密。就像前面惠璇(前面讲结构美的那个学生)所讲的一样。这也该算是它的一个特点吧。
师:算!怎么不算呢?好,结构精美、严密。
生4:我们觉得作者是抒情高手。表面上看描绘了许多春天的景物,但处处都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作者抒情并不是像我们平时写的“啊!我爱你春天!”这样,而是显得含蓄,蕴抒情于描绘之中。总之,要不是作者对春天有这么喜爱,我想是难写出这么美的文章来。
师:同学们谈得都比较好。根据大家的讨论,综合大家观点,老师把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请大家看大屏幕。
(多媒体显示:1、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2、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3、语言朴实、隽永,通俗易懂。边读边稍作分析。)
  教师:老师真的非常佩服同学们的见地,竟然将自己最喜欢的春天图画品味得这么深刻。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的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拓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歌颂春天
  于是,品味了语言美后,我不失时机地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再现声、景、情之美,让学生对照画面朗读相应段落,边吟读,边联想,学生自然心有所感,情为所动。这种情境气氛,既使审美主体处于情感感受之中,以情动情,引起共鸣,又使他们在和谐愉悦中得到陶冶,这时我便趁热打铁,因势利导:面对此等美景,你是否有一股冲动:想画、想读、想唱呢?下面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小组进行准备。这时班级异常热闹,快速分组后,学生们积极投入准备中。有的学生脸上带着会心的微笑;有的学生托着腮帮在遐思冥想;有的在闭目沉思;有的则挥笔疾书,似有成竹在胸。
  (自由抒美摘录)
  教师:时间到了,请同学们大胆地将自己想要表达的心声说出来,好吗?
  (话音未落,语文学科代表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
  学生1:我想借朗读来表达我对春天的赞美,我选择《星空》伴奏。随着音乐地流淌,她的醉人地朗读将我们带进了五彩斑斓的春天。(掌声四起)
  教师:你真不愧是学科代表,率先垂范。
  学生2:我代表我们组展示这幅合作完成的画。(学生将他投影出来后,引起一阵骚动,大家连说“真美、太漂亮了!”我适时引导他们结合文本评价这幅画。)
  学生3:(谦虚地)我们也画了一幅图,不过没他们的漂亮。
  教师:敢于展现自己,这就是美,我要为你鼓掌。(又听到掌声四起)
  学生4:我想用歌声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教师:你的声音与朱自清先生的文笔一样优美动人,我们都陶醉了。(学生们都会心地笑了)
  …………
  教师:走进春天,我们认识了许多美丽的朋友;走进春天,我们品味到了许多美的情感;走进春天,我们抒发了自己最美的心声。“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美丽而有生机的春天,咱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呢?
  学生:好好学习。
  教师:说得好。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共勉: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启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师生齐背,声音在教室里久久回荡。)
  …………
【教学反思】
  “老课新上”,这堂课教学设计的环节比较新颖,出乎学生的意料,所以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效果明显,学生参与的热情较高。
  首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
  《春》这堂课中学生“选择品读自己最喜欢的一幅春景图的句、段”,“与自己喜欢的同学分享快乐”,“说说自己最喜欢的理由”,“表达自己赞美的心声”。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大家交流讨论,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学习收获。让学生觉得学习没有强迫意识,没有厌倦感,更不会有逆反、抵触心理,学生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同时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也有利于这种良好的学习方式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发展,形成个性。
其次,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受到重视。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五条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感情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春》时,考虑到这篇文章是一篇词美、句美、情美的佳作。故将教学目标定为“用我的心感受春的美好感情”,“用我的心抒发自己对春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重视。学生通过朗读,领略了春的美好;通过自由品读、研读分析,感受到了“美”的内涵并升华至对春的赞美等。这完全是学生自己阅读实践的结果。教师并没有用自己的思考束缚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没有用统一的标准去统一学生的思想。正因为如此,学生在课堂上妙语连珠,不时有思维火花的闪现。
  最后,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现。
我所任教的学生语文功底还很不错,很多学生在图画音乐方面不仅有兴趣,而且还很有特长,我只需创设他们感兴趣的情境引导他们进入,他们在课堂上就能兴趣高涨,回答问题也能达到左右逢源,信手拈来的效果。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分析、朗读,连作业也可以选择,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其个性特长和主观能动性,这也遵循了因材施教原则。
然而,这次学习活动如果不在课堂里上,而是真正带着学生走进多姿多彩的春天,让学生目睹到真实的自然景物,放飞想像的翅膀,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人促膝长谈,我相信,这次学习活动会更精彩,学生对美的品味会更深刻。

 

李解

上一页  [1] [2]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
上一篇:我的母亲 导学案(鲁教版八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