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学案《观潮》 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正文

《观潮》 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0-16 17:20:20]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学案   阅读:8921

概要:教学过程(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用谈话法引出课题: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板书“潮”。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步骤: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2.分段细

《观潮》 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师: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师: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王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一、课文学习,讨论以下问题
1、 第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2、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3、 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4、 这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束在“烟消彼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5、 第三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6、 第四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讨论、总结明确:
1、 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观也”总结全文,点示题旨,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2、 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突出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 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4、 这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5、 “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写出了壮士形象;“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更突出了勇士的绝技。
6、 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二、亮点探究 :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这些句子是写什么阶段的潮?是如何写的?

[1] [2]  下一页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
上一篇: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