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学案《金黄的稻束》讲学稿(学生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正文

《金黄的稻束》讲学稿(学生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10-16 17:20:20]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学案   阅读:8857

概要: 课题:《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年级: 高二( )班 学生姓名: 学号: 组名: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抽象哲理如何与感性形象有机结合。2、领会诗歌中的象征意蕴。 3、体会诗人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教学课时:2课时《金黄的稻束》一、走近作者: ,1920年生,福建闽侯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外国文学系,后转入哲学系。1942年开始发表诗作。1943年毕业后赴美国布朗大学留学。1951年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1956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英国文学研究。1960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寻觅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及诗合集《九叶集》等。郑敏与陈敬容、唐湜、杜运燮、杭约赫、唐祈、袁可嘉、穆旦、辛笛等八位诗人合称为“ ”。二、赏析 1、开篇第一句,写“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金黄”修饰“稻束”,可读出什么意味?“站”与“立”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答:金黄,

《金黄的稻束》讲学稿(学生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课题:《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
年级: 高二(  )班    学生姓名:          学号:        组名: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抽象哲理如何与感性形象有机结合。
2、领会诗歌中的象征意蕴。                 3、体会诗人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教学课时:2课时

《金黄的稻束》
一、走近作者: 
           ,1920年生,福建闽侯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外国文学系,后转入哲学系。1942年开始发表诗作。1943年毕业后赴美国布朗大学留学。1951年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1956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英国文学研究。1960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寻觅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及诗合集《九叶集》等。郑敏与陈敬容、唐湜、杜运燮、杭约赫、唐祈、袁可嘉、穆旦、辛笛等八位诗人合称为“               ”。
二、赏析
 1、开篇第一句,写“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金黄”修饰“稻束”,可读出什么意味?“站”与“立”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答:金黄,是成熟的稻束的颜色。金黄的稻束,意味着         ;同时,金黄又给稻束这一意象增添了一种                 感。
  “立”只是客观的描述,而“站”就有了        的效果,写出了稻束               的身姿,是                          。赋予了稻束     的形态,更能触动人的情思。
 2、“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在这一句中,“我想起”“我看见”有什么作用?
 答:诗人由稻束产生了        ,“我想起”把“稻束”和“        ”的形象联系了起来,也就连通了这两个意象的          。我们可以把金黄的稻束看成        的象征。
 3、此处所写的是“疲倦的母亲”,它们与“皱了的美丽的脸”有何关系?
答:母亲赋予生命,母亲是劳动者,母亲肩负                   ,母亲因此而        ;“皱”是因为疲倦,也是因为               ,诗人因此称其为“美丽”。这是一种动情的        。
4、“满月”除了作为背景,还有何深层含义?
答:“满月”写出了母亲内心的                ,烘托了母亲的                。
5、在用“满月”“远山”为“稻束”添加了美丽的背景之后,诗人又说:“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这”指什么?“静默”有什么意味?
答:“这”就指“               ”。稻束静静立在田里,有如       ,本身是静默的;另外,它们静默,是因为这种母亲的疲倦、美丽和       已超出了一切言说。
6、诗人为什么要将稻束的意象转化为雕像?
答:因为雕像既具有             的特征,本身又具有          的价值。金黄的稻束能成为人类可纪念的东西是因为它有着伟大的劳作、伟大的疲倦、伟大的奉献。如同母亲的       、     
和         已经超出了一切言说。
 7、小结第一部分:作者由稻束联想到         联想到生产的         (劳动者),歌颂了劳动者的                           。
8、接着又有“伟大的疲倦”,如何理解?
答: 解决了上面两个问题之后,“伟大的疲倦”就容易理解了,诗人赋予母性的            
已超越一切的伟大的品质,这是一种                      。
9、“肩荷” 这个词汇是用于“稻束”还是用于“母亲”的?如何理解?
答:运用“肩荷”这个颇含男性意味的词语,来描写看似柔弱的         与瘦弱的         ,使读者在感觉反差时更能体会母亲的                  。 
10、稻束在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沉思什么呢? 
答:历史如河流一样            ,生命如稻束一样萌芽—         —成熟—          ,
生生不止,生命在完成之后转化为         的雕像,回味着“伟大的疲倦”,镌刻在人们的心中。站立的稻束的意义由此升华了,诗人也在这种深思中表达了她的无限的时空观,以及朴素的人文关怀精神。
 11、如何理解“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答:最后几句,着实有了一定的哲理深度,把历史比做一条         ,而母亲就是站在河边守护小河的          ,更进一步提升对母亲的        。 “不过”“而”的语气表明:稻束(母亲)的精神超越了历史,这种             的精神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种永恒的        结晶。可以说,最后这一句,使得这首诗超越了对母亲劳动者的赞颂,而具有了更深刻广泛的哲思。
第二部分:母亲无言的                  激起我们对生命和历史作深刻的思考,深刻阐释了金黄的稻束的象征意义。

三、思考探究: “金黄的稻束”象征什么? 
“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它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且有象征意义。首先,它是       的象征。其次,它是       的象征。诗人将收获与                  的劳动者联系起来,尤其突出了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       的形象。母亲是典型。母亲成为诗人表达        的对象,成为诗歌当中既真又美的意象,通过这个意象,诗人启发人们重新思考平凡与      的关系。

[1] [2]  下一页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
上一篇:《金黄的稻束》讲学稿(教师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