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教学实录《米洛斯的维纳斯》课堂实录及评析(粤教版高一必修课堂实录)» 正文

《米洛斯的维纳斯》课堂实录及评析(粤教版高一必修课堂实录)

[10-16 16:59:51]   来源:http://www.51jxk.com  教学实录   阅读:8188

概要: 《米洛斯的维纳斯》课堂实录及评析教学设计:以《米洛斯的维纳斯》为教学对象,激活文中的艺术审美元素,营造一种具有审美情调的、充满人情味的课堂情境。让学生陶醉于艺术审美的空间,亲身体验,并接受审美文化的濡染和熏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审美教育。课前准备:1、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断臂维纳斯雕像的特征和有关传说,把握维纳斯雕像的形体美。 2、引导学生广泛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虚实相生”的美学现象。从外延方面认识艺术欣赏原则和审美理念。教学流程:师:人们常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其实,对于艺术品来说,它们的命运往往也是如此。课件1:巴米扬大佛。师:2001年3月26日这座走过了1500多个春秋、为人类所共有的艺术珍品——巴米扬大佛在塔利班的炮声中轰然倒下,从我们的视野中永远地消失了!课件2: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师:还有这座维纳斯雕像,1820年在希腊的米洛斯岛被发现时,她秀丽的双臂已经残缺。历史是无情的,战争的炮火也是无情的。但这世界毕竟还有许多热爱生命、珍爱艺术的人们,于是人们一方面加强保护,一方面对已遭毁坏的艺术品加紧修复。这其中就有许多人一直试图为维

《米洛斯的维纳斯》课堂实录及评析(粤教版高一必修课堂实录),标签:教学实录范文,http://www.51jxk.com



 《米洛斯的维纳斯》课堂实录及评析
教学设计:
以《米洛斯的维纳斯》为教学对象,激活文中的艺术审美元素,营造一种具有审美情调的、充满人情味的课堂情境。让学生陶醉于艺术审美的空间,亲身体验,并接受审美文化的濡染和熏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审美教育。
课前准备:
1、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断臂维纳斯雕像的特征和有关传说,把握维纳斯雕像的形体美。
    2、引导学生广泛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虚实相生”的美学现象。从外延方面认识艺术欣赏原则和审美理念。
教学流程:
师:人们常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其实,对于艺术品来说,它们的命运往往也是如此。
课件1:巴米扬大佛。
师:2001年3月26日这座走过了1500多个春秋、为人类所共有的艺术珍品——巴米扬大佛在塔利班的炮声中轰然倒下,从我们的视野中永远地消失了!
课件2: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
师:还有这座维纳斯雕像,1820年在希腊的米洛斯岛被发现时,她秀丽的双臂已经残缺。历史是无情的,战争的炮火也是无情的。但这世界毕竟还有许多热爱生命、珍爱艺术的人们,于是人们一方面加强保护,一方面对已遭毁坏的艺术品加紧修复。这其中就有许多人一直试图为维纳斯的断臂复原,然而,一百多年来,却始终没有一个复原的方案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满意。维纳斯的双臂到底应该怎样摆放,这成了艺术史上的一个谜。同学们正处在最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年龄,在这节课开始前,不妨也来想象一下,为揭开这个谜而提供一个方案。
评:课堂教学中好的导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这里的开讲不仅能唤起学生对审美艺术追索的情素,也为本堂课营造了一种艺术审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投入新课的学习。
师:维纳斯是谁?请同学们根据断臂维纳斯的形体及其有关传说,展开想象,说说你心目中完整的维纳斯。
沉默一阵后(纷纷举手)。
生1:我认为她双手擎着盾牌,傲视敌方,像是捍卫国家领土的完整。
生2:我认为她的左手搭放在恋人肩头,那将无声的展示着一段动人浪漫的爱情故事,她的眼神,无法揣测;她的笑容,可能比蒙娜丽莎的笑容更神秘。那婀娜的体态不知吸引了多少英俊潇洒男子的追求。(学生哗然鼓掌)
评:开篇即创设一种审美味很浓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艺术想像的翅膀。
师:(示意学生坐下)回答得好极了。其实还可以有更多更美好的想象,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日本作家清冈卓行的文章《米洛斯的维纳斯》,提到作者清冈卓行,同学们可能并不熟悉,我们先来看一段作者简介。
课件3:演示作者清冈卓行简介。
(全班齐读一遍)
评:衔接到新课自然顺畅。
师: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看看人们对维纳斯有哪些美好的想像?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五段开头三句。
众生:大声齐读。
评:边朗读边感受形象,从而维纳斯形象不断丰满起来。这可是地道的形象化审美教学。
师:我们感受了这些美好的想像,我相信,在一千个观众心目中,就有一千双完美的玉臂。于是在这形形色色的复原的争论中,有一部分人根本就反对为维纳斯复原。日本作家清冈卓行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认为,对维纳斯而言,偶然的破坏,恰恰成全了维纳斯,使她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艺术品。这是一个很大胆,很特别的观点。
师: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并找出作者在文中基本观点的完整表述。
  ( 学生自由读)
师:找好了吗?
生3:她为了如此的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生4:(急不可待的样子)这是作者的根本思想,也是本文的中心。(众生笑)
师:你说得很对。读到这句话,不知道大家心中有没有产生疑问,再仔细研读这句话,来寻找问题。(全班再放声齐读)
评:从无疑处生疑,进而讨论解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训练了思维的敏捷。这时,老师的适时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
师:哪位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5:1、维纳斯为什么必须失去双臂?2、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师:对,其实课文就是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的。
师:接下来我们要来理一理文章的行文思路,请同学思考,也可以同桌相互讨论。
生6: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3段):失去双臂后产生的一种艺术效果;第二部分(4—5段):对复原方案的否定及理由
;第三部分(6—7段)失去的只能是双臂。
师:大家同不同意这种分法?
众生:同意。
评:教师与学生商榷,体现了生本教学的精神。
课件4:行文思路结构示意图。
师:现在我把上述问题小结一下,课文就是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的。课文的一、二部分(1、2、3、3、5段)都是谈论第一个问题:维纳斯为什么必须失去双臂?其中第一部分,开篇点题写维纳斯被发现时她那失去的双臂就产生了一种不可思议的艺术效果;第二部分,复原双臂,受到限制,丧失而产生美感。第三部分(6、7段)讨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即必须失去才能放射生命的光彩。
师:接下来我们讨论第一个问题:维纳斯为什么必须失去双臂?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一、二部分(1-5段),找出你认为与这个问题有关的语句。然后分析、探讨作者的观点,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停留2~3分钟)
课件5:找关键句的过程就是筛选文章重要信息的过程,筛选信息的方法:注意上下文联系,抓住关键语句。
评:提供筛选信息的方法,这体现教师在教学中起把握导向的作用。
师:下面请女同学来找出第一部分里与问题有关的话。(男同学补充)
生7:也就是说,使人不能不感到,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生8: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生(男生)9:举手(显得很腼腆)。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伦。
师:这三位同学回答的不错,不过这男生虽然有点不好意思,但还是勇敢站起来作答,须眉不让巾帼耻笑嘛?(男生热烈的鼓掌)
课件6:出示关键句,并注意划横线关键词的含义
师:这三句内涵比较丰富,下面我们来共同品读这精粹的语言。请男同学朗读一下这三句话,希望真情地读出点审美的味道来,女同学注意听,男同学的朗读处理是否恰当?
(男生读)
师:女同学来评价一下。
生(女生)10:我觉得读得很美。
师:美在哪里?
生11:反正是很美!(众生笑)
师:好的只可喻会,不可言传。不至于到这个地步吧!男同学会骄傲的(众生笑)
生12:我觉得:有一个地方处理不好。
师:什么地方?
生13:第三句的“无”和“有”没读出味来,应该在“不尽梦的”和“不充分的”之后停顿得稍微长些。
评:抓语言,就是抓思维、抓分析、抓表达。通过充满声情地朗读,进一步激发想像,直接感染学生,进行审美的二度体验。活泼中求严、求实,这种教学方法值得提倡。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三句话有用心地去读,下面请同学们谈谈这三句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生14:第一句我的理解:双臂残缺反而给人驰骋想像的空间,有一种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同时这种丧失带来的美感与创作者毫无关系。
师:理解的很到位。我们知道艺术效果决定美术作品的命运,我举个例子帮助理解艺术效果,如《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娴静时似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这里林黛玉美的不可言说,一旦拍成电影,心中完美的林黛玉却大为失色,看来人间没有谁可以扮演林黛玉,她只能活在读者的心中,有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符合各自审美对象的林黛玉。这种这就是艺术效果。
生15:第二句意思是:双臂完好,那是定型的,限制人的想像,而断臂的维纳斯,则可想像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那是不定型的,普遍的,因而是完整的。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的吗?
生17:我觉得,双臂残缺,更带有个人主观审美体验。
师:这两同学领悟得很精到,读书细心。好,鼓掌表扬(课堂气氛保持活跃)
评:赞扬犹如阳光,会给学生带来温暖和光明。有时赞扬的本身就是严格要求,这样的赞扬就是一种教学艺术。
生18:第三句我的理解是:断臂的维纳斯给我们带来了最佳的艺术效果其原因在于包孕着无数双秀美的玉臂。而复原的维纳斯不管怎样的精美绝伦,但受到限制,并不是人们所欣赏、赞叹的对象。
师:这位同学也回答的很好,我们刚才一起探讨本文的关键句,通过理解关键句来理解全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观点。到此,同学们明白了吗?

[1] [2]  下一页


Tag:教学实录教学实录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教学实录
上一篇:《劝学》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