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九年级文言文复习(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正文

九年级文言文复习(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10-16 16:59:51]   来源:http://www.51jxk.com  初中文言文   阅读:8396

概要:3、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4孤不度德量力——————————————————————5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6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7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8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9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关键问题1、文中提到的诸葛亮有何特点?智识卓绝、才华横溢、抱负非凡,料事如神,关心国家大事,有卓越的的政治和军事才能2文中提到的刘备有何特点?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诚恳《出师表》--诸葛亮一、释词 崩殂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盖追先帝殊遇 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志士之气 陟罚臧否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是以先帝简拔 以遗陛下 悉以咨之 亲贤臣,远小人 痛恨于桓灵也 躬耕 猥自枉屈 卑鄙: 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

九年级文言文复习(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标签:初中文言文翻译,http://www.51jxk.com
3、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
4孤不度德量力——————————————————————
5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
6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7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
8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
9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三、关键问题
1、文中提到的诸葛亮有何特点?
智识卓绝、才华横溢、抱负非凡,料事如神,关心国家大事,有卓越的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2文中提到的刘备有何特点?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诚恳
《出师表》------诸葛亮
一、释词   崩殂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盖追先帝殊遇 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志士之气 陟罚臧否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是以先帝简拔 以遗陛下 悉以咨之   亲贤臣,远小人 痛恨于桓灵也 躬耕 猥自枉屈   卑鄙: 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   二十有一年   夙夜忧叹 恐托付不效   深入不毛
庶竭驽钝 托臣以以讨贼兴复之效   以彰其咎   咨诹善道   临表涕零 
二句子翻译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家会有司论其刑赏。——————————————
4、必能使行和睦,优劣得所。————————————————————
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
6、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7、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三、关键问题
1、本文中诸葛亮主要向刘备提出了哪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2、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九年级下册:《公输――墨子》
一、释词1、起于鲁   2、公输盘不说   3、再拜   4、不可谓知类   5、然胡不已乎 6、胡不见我于王
7、子墨子九距之   8、子墨子守圉有余   9、公输盘诎   10、吾知所以距子矣   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
二、译句
1、夫子何命焉为?————————————————
2、宋何罪之有?——————————————————————————
3、知而不争。————————————————————
4、此为何若人??——————————————————
5、九设攻城之机变。——————————————————
6、虽杀臣,不能绝也。————————————————————
三、回答问题
1、墨子听说“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从而动身去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阻止楚国攻打宋国。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释词   地利   委而去之   人和 故曰   七里之郭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环而攻之
固国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威天下   池非不深 亲戚畔之内亲外戚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多助之至   坚利   天下顺之
二译句、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委而去之。————————————————————————————
3域民不以土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4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
三、中心内容
1、本文论述了“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本文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词语解释
舜发于被任用   人恒过   傅说举于被选拔   衡于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而后作
苦其心志   征于色 劳其筋骨 发于声吟咏叹息   锇其体肤 而后喻 空乏其身
法家拂士   乱其所为 入则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二、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
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4行拂乱其所为——————————————————————————————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人恒过,然后能改————————————————————————————
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0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中心内容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开头所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答:都是在经历了一番艰难困苦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3、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鱼我所欲也――孟子〉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4、贤者能勿丧耳
5、蹴尔而与之 6、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7、万钟于我何加焉 8、妻妾之奉
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0、乡为身死而不受 11、是亦不可以已乎   12、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译句
1、舍生而取义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呼尔而与之————————————————————————————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6、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以什么方式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   比喻
2、“鱼”与“熊掌”分别比喻什么?“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
3、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 赞扬了“舍生取义”,批判了“见利忘义”。
3、为什么行道之人、乞人不接受施舍?因为这是侮辱性的施舍,受之有损人格。
4、写出一两个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中文言文初中文言文翻译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
上一篇:文言实词——词类活用(教师版)(苏教版高三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