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14个文言虚词例析 备课资料(人教版九年级)» 正文

14个文言虚词例析 备课资料(人教版九年级)

[01-04 17:04:43]   来源:http://www.51jxk.com  初中文言文   阅读:8778

概要: 14个文言虚词例析一、之1.附加在词或短语后边,表示它前边的词或短语是定语。“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八语上册《爱莲说》)②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八语上册《桃花源记》)2.附加在一个句子的主语或谓语之间,表示这个句子不独立成句:或者只作全句的一个成分——主语、宾语、状语,或者是复句的一个分句。③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性深山巨谷中。(八语下册《送东阳马生序》)④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七语上册《〈论语〉十则》)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八语上册《爱莲说》)⑥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九语上册《隆中对》)⑦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愚公移山》)3.附加在主语和由“于、与”组成的介词短语之间,表示这个介词短语的主语连续,把停顿放在介词短语后边(有时用“也”字),“之”有突出这个介词短语的明显作用。例如:⑧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韩愈《进学解》)——先生在为人处事方面,可说是完美无缺了。4.附着在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的后边,凑一个音节,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⑨公将鼓之。(九语下册《曹刿论战》)⑩“怅恨久

14个文言虚词例析 备课资料(人教版九年级),标签:初中文言文翻译,http://www.51jxk.com



 14个文言虚词例析
一、之
1.附加在词或短语后边,表示它前边的词或短语是定语。“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八语上册《爱莲说》)
②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八语上册《桃花源记》)
2.附加在一个句子的主语或谓语之间,表示这个句子不独立成句:或者只作全句的一个成分——主语、宾语、状语,或者是复句的一个分句。
③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性深山巨谷中。(八语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④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七语上册《〈论语〉十则》)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八语上册《爱莲说》)
⑥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九语上册《隆中对》)
⑦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愚公移山》)
3.附加在主语和由“于、与”组成的介词短语之间,表示这个介词短语的主语连续,把停顿放在介词短语后边(有时用“也”字),“之”有突出这个介词短语的明显作用。例如:
⑧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韩愈《进学解》)——先生在为人处事方面,可说是完美无缺了。
4.附着在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的后边,凑一个音节,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
⑨公将鼓之。(九语下册《曹刿论战》)
⑩“怅恨久之”。(九语上册《陈涉世家》)。
(1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八语下册《岳阳楼记》)
(12)是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成居者未之知也。(八语下册《满井游记》)
5.附加在前置宾语和动词谓语之间,表示宾语的前置。
(13)何陋之有。(八语上册《陋室铭》)
(14)是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成居者未之知也。(八语下册《满井游记》) 

二、其
作副词,表示语气。位置有时在句首,有时在句中。大体有三种情况:
1.在疑问句或陈述句里,表示猜度、商议的语气,含有“大概、恐怕”一类的意思。
①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七语上册《〈论语〉十则》)
2.在祈使句中,表示希望、劝勉的语气,含有“还是”或“该、可”一类的意思。
②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九语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3.在反问句中,有强化反问语气的作用,在现代汉语中没有和它相当的词语。有时“其”有“岂”,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怎么”。如: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九语下册《愚公移山》) 

三、而
1.连接不分主次、先后的两项,表示并列关系,有时和现代汉语的“又”字相当,有时“而”后边的一项有进一层的意思,“而”等于现代汉语的“而且”。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于?”(七语上册《〈论语〉十则》)
2.连接一前一后的两项,表示承接关系,有时和现代汉语的“就、便”相当;有时“而”前后的两件事含有因果关系,“而”等于现代汉语的“并且、因而、于是”。
②渐闻水声潺潺而泻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八语下册《醉翁亭记》)
③广起夺而杀尉。(《史记•陈涉世家》)
④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七语下册《口技》)
⑤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八语下册《小石潭记》)
3.连接意思相反、相对的两项,表示转折关系,和现代汉语的“但是、却”相当。
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七语上册)
⑦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八语上册《爱莲说》)
⑧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八语下册《醉翁亭记》)
4.连接状语和谓语,表示偏正关系,有时可译为“地”。
⑨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七语上册《童趣》)
⑩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八语下册《满井游记》)
(11)面山而居。(九语下册《愚公移山》)
5.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假设的一种条件,含有“如果、假若”的意思。
(1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
从以上例中可以看出:第一,“而”连接的两项可以是词,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第二,“而”连接的两项通常是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表示两种性质的行为的联系,它一般不连接名词。

四、以
(一)用作介词。
1.介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和现代汉语里“凭借、拿、用、把、按照”这样的词相当。
①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九语下册《曹刿论战》)
②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八语下册《五柳先生传》)
③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九语上册《陈涉世家》)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九语下册《孟子两章》)
2.介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原因是从“凭借”引申出来的,“以”和现代汉语的“因为、由于”相当。
⑤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八语下册《马说》)
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八语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⑦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八语下册《满井游记》)
3.表示“率领”。这样用的“以”带有动词性质,和现代汉语的“带着”大致相当。
⑧盖以十舰最著前。(《资治通鉴•赤壁之战》)——黄盖带着十只舰船走在最前头。
注:初中教材文言篇目中未见这种用法。
4.介出动作、行为的时间,用法同“于”,和现代汉语的“在”相当。
⑨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柳宗元在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十一月八日逝世。
注:初中教材文言篇目中未见这种用法。
“以、于”不同的是:“于”通常放在动词之后,“以”介出时间只能放在动词之前。
(二)用作连词
1.连接动词、动词性短语或句子,表示它后面的行为是前边行为的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来、以便”。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八语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②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同上)
2.连接动词、动词性短语或句子,表示它后边的行为是前边行为的结果,相当于“因而、以致、致使”。
③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八语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3.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又、而且”。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平坦又近便,游人就多;危险又路远,去的人就少。(初中教材文言篇目中未见这种用法)
4.连接状语和谓语,表示偏正关系,有时可译为“着”。
⑤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黔之驴》)
——贵州没有驴,有喜欢多事的人把它用船载着运进了贵州。(注:初中教材文言篇目中未见这种用法。)

五、于
“于”用作介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介出动作的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从、在、在……方面”。如
①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七语下册《口技》)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八语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③战于长勺。(《左传•曹刿论战》)
④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九语上册《出师表》)
⑤舜发于畎亩之中……(九语下册《孟子两章》)
2.介出动作的时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到”。
⑥将军向宠,性行淑均,畅晓军事,试用于昔日……(九语上册《出师表》)
3.介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对于、向、同、与”。
⑦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九语上册《隆中对》)
⑧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九语下册《公输》)
⑨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九语下册《愚公移山》)
4.用在形容词之后,引出比较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
⑩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九语下册《鱼我所欲也》)
 
六、乃
1.表示情况的发展是自然而然的,和现代汉语的“就、就是、于是”相当。
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八语下册《岳阳楼记》)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同上)
③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同上)
④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九语上册《陈涉世家》)
2.有时“乃”含有“料想不到”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才”或“这才”、“却”或“竟然”
⑤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九语上册《隆中对》)
⑥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七语上册《陈太丘与友期》)
3.有时表示限制,和范围副词“但、直”同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只是、仅仅”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中文言文初中文言文翻译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
上一篇: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 教学总结(高一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