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高考易考文言实词120实例(61-90) 高考复习(高三)» 正文

高考易考文言实词120实例(61-90) 高考复习(高三)

[01-04 17:04:49]   来源:http://www.51jxk.com  初中文言文   阅读:8451

概要:A.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 B.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 (2)读shèng。 ①动词,意为“战胜”“取胜”。如:……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过秦论》) ②动词,意为“超过”“胜过”。如: A.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B.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形容词,意为“(风景)优美”。如:胜地不常。(《滕王阁序》) (3)通“升”,意为“高升”。如:卿当日胜贵。(《孔雀东南飞》) 附虚词用法: 副词,表范围,意为“尽”“完全”。如成语“不胜枚举”“美不胜收”。又如: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70.识本义是认识、知道、懂得。如: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1)动词,意为“知道”“识别”。如: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游褒禅山记》) (2)读zhì,,动词,意为“记”“记住”。如: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71.使本义是命令。 (1)动词 ①叫,让,派遣。如: A.遂命酒,使快弹数曲。(《琵琶行》) B.乃使蒙括北筑长城而守蕃篱。(《过秦论》) ②奉使命,出使。如: A.求人可使报秦者。(《廉

高考易考文言实词120实例(61-90) 高考复习(高三),标签:初中文言文翻译,http://www.51jxk.com
A.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 
B.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 
(2)读shèng。 
①动词,意为“战胜”“取胜”。如:……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过秦论》) 
②动词,意为“超过”“胜过”。如: 
A.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B.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形容词,意为“(风景)优美”。如:胜地不常。(《滕王阁序》) 
(3)通“升”,意为“高升”。如:卿当日胜贵。(《孔雀东南飞》) 
附虚词用法: 
副词,表范围,意为“尽”“完全”。如成语“不胜枚举”“美不胜收”。又如: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70.识本义是认识、知道、懂得。如: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1)动词,意为“知道”“识别”。如: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游褒禅山记》) 
(2)读zhì,,动词,意为“记”“记住”。如: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71.使本义是命令。 
(1)动词 
①叫,让,派遣。如: 
A.遂命酒,使快弹数曲。(《琵琶行》) 
B.乃使蒙括北筑长城而守蕃篱。(《过秦论》) 
②奉使命,出使。如: 
A.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B.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孔雀东南飞》,“使命”即“出使的命令”。) 
③主使,指使。如:……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五人墓碑记》) 
(2)名词,意为“使者”,即“出使的人”。如:使使如秦受地。(《屈原列传》,前“使”意为“派”“派遣”,后“使”意为“使者”。) 
附虚词用法: 
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假使”“如果”等。如: 
A.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 
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献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72.是本义是对的、正确,与“非”相对,形容词。如成语“自以为是”。又如: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辞》) 
主要假借为虚词。附虚词用法: 
(1)代词,表近指或远指,可译为“这”“那(里)”。如: 
A.张良是时从沛公。(《鸿门宴》) 
B.……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肴之战》) 
(2)结构助词,起帮助宾语前置的作用,无实在含义,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又如: 
(3)与“以”“由”“故”等词连用,构成“是以”“是故”“由是”等固定结构,用作连词,表结果,可译为“所以”“因此”等。如: 
A.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B.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六国论》) 
C.……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73.适本义是到……去。如: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其它动词义: 
(1)女子出嫁。如: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 
(2)顺从,适应。如:处分适兄意,那得自由专。(《孔雀东南飞》) 
(3)享受。如:……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前赤壁赋》) 
附虚词用法: 
副词,表动作行为发生在不久前,可译为“恰好”“刚好”“刚才”。如: 
A.……而适类于予。(《愚溪诗序》)——但恰好类似我。 
B.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孔雀东南飞》) 
74.书本义是写(信)。 
(1)动词,意为“书写”。如:秦御史前书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名词 
①书信。如: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孔雀东南飞》) 
②书籍。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 
(3)“书生”指读书人,如: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滕王阁序》) 
75.孰本义是熟(的)。“孰”通“熟”,用作形容词,意为“精审”“仔细”“周详”。如: 
A.明日,徐公来,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B.惟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附虚词用法: 
代词,表疑问,可译为“谁”“什么”等;有时兼含比较、抉择之意,可译为“谁”“哪一个”“哪一样”等;还常与“与”连用,构成“孰与”“与……孰”等固定格式,表比较,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等。如: 
A.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B.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庄暴见孟子》) 
C.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D.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E.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76.属(1)动词,读zhǔ。 
①连接,连续。如: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 
②撰写,写作。如:屈平属草稿未定。(《屈原列传》) 
③通“嘱”,意为“嘱咐”“委托”。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动词,读shǔ。 
①隶属,属于。如: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②邀请,劝请。如:举酒属客。《前赤壁赋》) 
(3)名词,读shǔ。相当于“等”“辈”“类”,常与“吾”“若”“之”等结合,表人称复数,可译为“我们”“我们这些人”“你们”“你们这些人”“这些人”等。如: 
A.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B.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C.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 
77.数本义是数目、数量。如: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希望让他能增补到侍卫的数目里(做一名卫士)。 
(1)名词,读shù。命运。如成语“劫数难逃”,又如: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2)数量词,读shù。表约数,可译为“几”“若干”。如: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促织》) 
(3)动词,读shǔ。 
①查点(数目),计算(数目)。如: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②列举(罪状),责备,指责。如: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指南录〉后序》) 
附虚词用法: 
副词,读shùo。表经常或多次,可译为“屡次”等。如: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数目:多次用眼示意。) 
78.率本义是捕鸟的网,假借为其它用法。用作动词,意为“率领”“带领”。如: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 
附虚词用法: 
用作副词。 
(1)表总括,可译为“全”“都”等。如: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过秦论》) 
(2)表估计,可译为“大概”。如:大率用根者。(《采草药》,大率:大概,一般。) 
79.说本义是说明、解释。 
(1)动词 
①读shuō,意为“陈述”“诉说”“解释”。如: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 
②读shuì,意为“劝说”“说服”。如: 
A.范增说项羽曰……(《鸿门宴》) 
B.亮见权于柴桑,说孙权曰……(《赤壁之战》) 
(2)名词,读shuō。 
①说法,主张,言论。如: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如:《师说》 
(3)通“悦”,形容词,意为“高兴”“愉快”“欢喜”如: 
A.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后再按时复习,不也很愉快吗? 
80.私本义是私人的、自己的,形容词。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赤壁之战》) 
还用作动词,意为“偏爱”“偏向”“护私”。如: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B.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附虚词用法: 
副词,表暗中进行,可译为“私下”“私自”“偷偷地”。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鸿门宴》) 
81.素本义是(没有染色的)绸子,名词。如:十三能织素。(《孔雀东南飞》) 
附虚词用法: 
副词,表原有的情况或时间上前后一贯,可译为“本来”“向来”“平时”等。如: 
A.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初中文言文初中文言文翻译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
上一篇: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考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