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新课程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到底什么样» 正文

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到底什么样

[10-16 16:56:1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新课程   阅读:8450

概要: 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到底什么样 ——访《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和案例》丛书主编 中国教育报 2002-11-29 记者张圣华 由《人民教育》编辑部编著的《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和案例》丛书,出版不到一个月,引起广大教师的热烈反响。老师们的意见分为两大类:一是质问“为什么这样优秀的教学设计,不按着某一套教材完整地、逐课逐课地设计出来?”二是表示怀疑:“这些案例确实很精彩,但是否真正代表新课程的理念?”就这些问题以及其他关键性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该丛书的两位主编:傅国亮、程淑华 记: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们都希望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来追求一种理想的课堂教学。作为多年跟踪课程改革的专家型编辑,你们心中的理想课堂又是什么样的? 编:要我们具体说出什么是理想的课堂,这真是一个难题。还是让我们从教学的现实出发吧。 在公开课或教学研讨会上,一些名师往往要上演“借班上课”的节目:在完全陌生的教室,面对完全陌生的学生,名师从容不迫、有板有眼地开始授课,或作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到底什么样,标签:语文新课程标准,http://www.51jxk.com



                 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到底什么样
             ——访《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和案例》丛书主编
            
               中国教育报     2002-11-29     记者张圣华 
 
  由《人民教育》编辑部编著的《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和案例》丛书,出版不到一个月,引起广大教师的热烈反响。老师们的意见分为两大类:一是质问“为什么这样优秀的教学设计,不按着某一套教材完整地、逐课逐课地设计出来?”二是表示怀疑:“这些案例确实很精彩,但是否真正代表新课程的理念?”就这些问题以及其他关键性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该丛书的两位主编:傅国亮、程淑华 

  记: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们都希望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来追求一种理想的课堂教学。作为多年跟踪课程改革的专家型编辑,你们心中的理想课堂又是什么样的? 

  编:要我们具体说出什么是理想的课堂,这真是一个难题。还是让我们从教学的现实出发吧。 

  在公开课或教学研讨会上,一些名师往往要上演“借班上课”的节目:在完全陌生的教室,面对完全陌生的学生,名师从容不迫、有板有眼地开始授课,或作文教学,或阅读教学,师生之间以短平快的问答为主,一切顺着事先设计好的路线推进,教学环节衔接得天衣无缝。听课老师的视线始终集中在授课名师身上,全神贯注于娴熟的教学技巧表演。课毕,在一片掌声和啧啧赞叹声中,学生满载标准答案走出教室。 

  我们也听到过这样的趣事:国内某一流大学中文系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发现正在上小学的孙子的语文教材中一首古诗的注释错了,就给孙子纠正,第二天上课,教师讲这首诗,孙子兴冲冲地举手指出这个问题,不料老师兜头一盆冷水:只有书上的答案是惟一正确的。孙子马上遭到班上学生的耻笑,此后,孙子再也不听爷爷的了。 

  我们不敢说这样的例子具有普遍性,但是,它们表明,我们的许多老师还抱有这样的观念:上课就是不折不扣执行教案或者事先设定的教学思路的过程,教材就是教学的“圣经”,教学活动是教师主导的独角戏,而且主要是完成知识传授而不需顾及学生情感的独角戏。 

  这些事实的存在,使我们对理想课堂的追求显得更为迫切,使我们对理想课堂的设想也变得更为真切。 

  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 

  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 

  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也就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有的学者就提出,新课程的理想课堂教学应该包蕴三大理念: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 

  记: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生活性”,是不是就是杜威所说的“教育即生活”? 

  编:对,但不全对。我们不能把教育完全等同于生活,但是,必须旗帜鲜明地强调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联,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因为我们知道,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所以新课程强调突破学科本位,砍掉学科内容的繁、难、偏、旧,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学生活中的数学,读身边的语文,探寻大自然的奥秘,获得合作的乐趣,生活融入甚至成为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本身就是生活,经历、体验、探究、感悟,构成了教学目标最为重要的行为动词。 

  记:这是不是意味着学习间接经验就不重要了呢? 

  编:不。我们说教学要回归生活,并不是要否定间接经验的作用,而只是认为,只有当间接经验真正转化为儿童的直接经验的时候,它才具有教育价值,才能成为人的发展价值。 

  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一个女老师给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自然课: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她做了水的温度上升后体积会增加的实验,接着引导学生记住了这个知识点,在随后的训练中,她出了一个判断题:酱油、菜油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对吗?不料全班学生异口同声道:“错!”学生说:“因为酱油和菜油是可以吃的。”“因为酱油有色素。”“因为菜油烧不着。”等等。的确,在生活中,酱油、菜油热胀冷缩的现象并不明显,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认,同时又没有分子的概念。教师应该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才有可能将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一间接经验真正转化为他们的直接经验,否则,就无法避免这样的教学失败。 

  记:在新课程实验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尊重,个性得到了张扬,但同时教学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增多了,老师该如何把握这样开放的课堂? 

  编: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有一个正确的教学任务观。在新课程中,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不仅面向学生的现在,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我们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 

  所以我们提倡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有挑战性的任务,面对这样的任务时,学生就处于一种不适的困境,但不是令人绝望的深渊,它只是挑战一个人的智慧,只是一时的“山重水复疑无路”,过后就是豁然开朗,就是茅塞顿开,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学生潜能的如花绽放,师生之间的智慧交融。这样的课堂必然面对无数的不确定性,它乐意向这些不确定性开放,一个对新课程理念融会贯通的教师明白,这些不确定性很可能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它们本身就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 

  记:许多人批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缺乏对人的关注,而对生命的关怀和人文主义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的根,新课程教学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编:对此,一位知名的新课程专家特别希望教师具备真正的学生意识(是不是按照学生思维来思考教学了)、童年意识(是否把学生提出的稚嫩问题和“天真”想法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了),知道敬畏生命,并以“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这样的座右铭来激励自己。 

  因而,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我们将看到这样的景象:即使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也融入了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也充满了美丽的想像,有时还不乏人生智慧的火花,就更不用说那些本身就富有人文气息和生命诗意的教学内容了。因此,这样的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 

  记:但有人说这仅仅是理想,根本无法操作。 

  编:我们曾经目睹过接近于这样的课堂,那是武汉一个普通老师上的课: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中的《祖国真美丽》。她让每个学生把自己参观名胜古迹时拍的照片带进课堂,并讲一讲照片的故事。课堂上,学生或高高举手,或沉思回想,或单腿跪在椅子上,或醒目地站着,她只是微笑,在安详而活跃的氛围中,每个人的个性和心灵都淋漓尽致地张扬。 

  她并不知道学生会谈到上海的东方明珠塔,不知道学生会提到香港的海洋公园,也不知道学生会说出天安门广场比洪山广场(武汉一著名广场)大多了的话,但她知道,在这样互相讲述和倾听中,祖国的美丽已经融入学生的心灵。课后我们曾追踪这堂课背后的故事,发现她对每个学生的家庭、兴趣、爱好和苦恼都极为熟悉,对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个学生想跟她说心里话,不料一张口就是:“妈妈……”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新课程语文新课程标准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新课程
上一篇:新课程下教学行为改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