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高中古代论辩类散文阅读教学研究3 (人教版高二选修)» 正文

高中古代论辩类散文阅读教学研究3 (人教版高二选修)

[10-16 16:46:19]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411

概要: 三 .学生学习中常见错误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策略 (一)文言知识与语法学习不能脱离语境 表情达意是语言发生存在留传的价值,对于语言知识和语法的研究是更高层次的学术要求,学习文言知识和语法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涵。因此理解探究文章的内容是目的,学习运用文言知识和语法是手段,文章的内涵是本,文言知识和语法是末,认清本末,切不可本末倒置。 这就要求在学习文言知识和语法的时候要结合语境,这里的语境有两种:一是具体学习的那篇文章,每篇文章都有比较典型的知识点;二是学习文章时的当下语言背景,毕竟文言是母语。 结合文章语境,重点学习一篇文章的典型知识点,所谓典型知识点其实就是第一次出现的、集中出现的、比较罕见的、或是反复出现又容易错的一些文言知识和语法。比如《六国论》中“洎牧以谗诛”中的“洎”一词,在高中文言学习中第一次出现并且比较罕见的一个词,因此必须在这篇文章中学会这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又如虚词“而”在人教版必修三《劝学》一篇 367个字的选文中竟出现 16次之多,不仅如此,这 16处集中了“而”作为连词的大部分用法,因此这篇文章“而”就是重点学习的文言知识点。 结合当下语境

高中古代论辩类散文阅读教学研究3 (人教版高二选修),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三 .学生学习中常见错误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策略 
(一)文言知识与语法学习不能脱离语境 
表情达意是语言发生存在留传的价值,对于语言知识和语法的研究是更高层次的学术要求,学习文言知识和语法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涵。因此理解探究文章的内容是目的,学习运用文言知识和语法是手段,文章的内涵是本,文言知识和语法是末,认清本末,切不可本末倒置。 
这就要求在学习文言知识和语法的时候要结合语境,这里的语境有两种:一是具体学习的那篇文章,每篇文章都有比较典型的知识点;二是学习文章时的当下语言背景,毕竟文言是母语。 
结合文章语境,重点学习一篇文章的典型知识点,所谓典型知识点其实就是第一次出现的、集中出现的、比较罕见的、或是反复出现又容易错的一些文言知识和语法。比如《六国论》中“洎牧以谗诛”中的“洎”一词,在高中文言学习中第一次出现并且比较罕见的一个词,因此必须在这篇文章中学会这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又如虚词“而”在人教版必修三《劝学》一篇 367个字的选文中竟出现 16次之多,不仅如此,这 16处集中了“而”作为连词的大部分用法,因此这篇文章“而”就是重点学习的文言知识点。 
结合当下语境,认识到文言学习其实是母语学习的实质后,就会发现在我们现有语言储备中有很多可资借鉴的材料。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李镗老师在讲《劝学》“金就砺则利”一句中“就”字的时候,结合了现代汉语“就近上学”一句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学生很快明白,“就”是“靠近,接近”的意思,这是结合当下语境学习文言的经典范例。大体上有两类 : 
一是要利用好现在的成语。现在使用的成语,因为成语本身就直接来源于古代汉语,因此保存了最为完整古代汉语的形态,比如“惟命是从”和“马首是瞻”就是典型的宾语前置,“披肝沥胆”、“披荆斩棘”和“披沙拣金”三个成语中的“披”是分开、裂开之意,苏轼《后赤壁赋》“披蒙茸”一句中的“披”就是这个意思,当然“披星戴月”和“披坚执锐”的“披”则不同。 
二是要注意挖掘现代汉语丰富意蕴。“见 +动词”表示被动或者偏指一方的语法现象比较难懂,表被动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徒见欺”和“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两句,表偏指比如李密《陈情表》有“慈父见背”一句,其实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见”这两种看似难懂的语法功能,比如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见笑、见教、见谅、见怪等词语,“见笑”表被动,“见教”、“见谅”、“见怪 ”表偏指。 
这样的例子很多,结合学生自身的语言储备来学习文言知识和语法,既避免了枯燥地学习文言知识和语法的乏味,提高了学习效率,又训练了学生综合分析语言问题的能力,提升了思维的水平。 
(二)要重视古今文化 差异 
谈及学生学习文言的障碍,一般会认为一是文言实虚词,二是文言语法诸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学生也深信不疑。当然文言词语和文言语法是文言学习的障碍,但不是全部。钱梦龙老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一文中曾举《陋室铭》为例,说明文言词语和语法对理解全文不构成大的障碍。 
不妨举短文《陋室铭》为例。全文 81字,除少数双音词外,大多是单音词,可以说其中绝大部分的词古今完全同义,如:山、水、高、深、上、入、苔痕、草色、谈笑、往来,等等;少数词虽然用法有些变化,但仍可以看出变化的脉络,如“有仙则名”的“名”,本是“名声”的意思,属名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出名”讲,学生只要细心揣摩,是不难意会的。可能成为阅读障碍的,实际上只有少数几个词(如“鸿儒”“白丁”)以及结尾处涉及的人、地名,但看看注解也都不难解决。在句法方面,除了末句“何陋之有”词序有些特别外,其余都和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什么两样。 
钱老指出了此文文言词语和语法不是阅读的大障碍,不过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阅读障碍了吗?这段小的论说文,有一个词很多教材的注释也是不妥当的。“素琴”一词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出版社合编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14册中的注释为“素雅的古琴”,其实素琴与东晋田园诗人陶潜有关,《宋书•陶潜传》记载说:“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李白有首诗可以做“素琴”的注解,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戏赠郑溧阳》)。不了解这个典故,又怎能体味陋室之绝俗与主人刘禹锡的淡泊。 
时代更迭,风俗变迁,导致文化上的古今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也是文言阅读的障碍。 
并且这种文化上的阻隔,在论说类文言文阅读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因为论说类文章需要大量的诸如史实时政类文献作为论据,而在使用这类论据时是以当时人(多时智识阶层)的认识水平为依据的,因此在文化上的差异会更多的影响到论述类文章的阅读。这大概也是高考文言文多用史传等故事性强的文献,而很少涉及论述类的文本,比如 2010年全国高考 17套语文试卷中,只有湖北卷的文言选段为欧阳修的《原弊》,属于论述类文本,其中翻译题有“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一句,对古代为官没点了解,所谓“簿书听断”就不好理解并翻译了。 
在课文学习中也是如此,比如学习苏洵《六国论》,就要求你必须对秦灭六国的史实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要不然“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就会让学生不知所云。《阿房宫赋》的“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中的陈胜吴广起义与项羽火烧阿房宫的历史也是必须了解的。当然一般课文注释都会加以说明,因此对课下注释的详细了解是部分解决文化障碍的便捷方法,要是课下注释没有注则需要教师和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补充。不过在考试的时候,更多的需要调用学生的文化常识积累。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得时候,在意识到文言知识是学生的阅读障碍的同时,也同样要意识古今文化差异带来的阅读障碍。关于文言知识的这一阅读障碍的界定以及相关解决策略的论述很多,在此不再添足。至于文化常识积累,很容易片面的理解为识记一些诸如天干地支月令地理之类的条文,当然文化本身是个模糊宏大的概念,不过对于中学教学没必要陷在学术的囹圄中,因为积累文化常识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古代散文内容或者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怀。因此依托教材内容进行文化常识的拓展延伸和积累才是切实有效的的办法。 
(三)古人慎于著述并且思想境界宏大
想必没有比思维习惯和思想境界上的差距更能造成阅读上的障碍了。许多同学在做 2009年广东卷社科文阅读感到很困难,因为选文是爱因斯坦的《自由与科学》,爱因斯坦严密的思维逻辑和崇高的思想境界让学生们很不习惯,这不能用单纯的知识缺乏来搪塞,这是我们精神世界的苍白在学生身上的集中反应,而社会生活则被影视娱乐和购物刺激所遮蔽。 
由于受儒家思想的深厚影响,中国知识分子普遍有“以天下为己任”宏图大志。此外古人慎于著述,孔子说要“敏于行而慎于行”,因此自己“述而不作”,传世《论语》也不是出自夫子之手,而是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记。后世文人多坚持这样的教导,所以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贾岛,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甚至近代大学者 黄侃先生都坚守“年五十,当著书”的信条,可惜英年早逝,只为后世留下大批未经整理的点校笺识古籍的遗稿。当然在历史上也有作诗为文援笔立就的,比如唐代王勃,《新唐书》记载“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且不说这段史料是否可靠,退一步说,即便可靠,王勃“腹稿”成名篇的事在文学史上也实属特例。古人对于写文章这种谨慎的态度,与现代人这种快餐式的消费文章的态度形成强烈反差,因此论述类文言文多成为学生阅读的最大障碍。 
《五人墓碑记》的作者张溥读书的“七录七焚”的故事或许能带来一些启示,《明史•张溥列传》记载,“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 ‘七录’。”张溥读书必手抄朗诵六七次,这样潜心刻苦,自然能领悟到古文中诸多精奥。古人为了很好的读书,士大夫常常沐浴焚香,然后才开卷读书。 
今天我们虽然不一定非要求学生如古人般近乎刻板的阅读习惯,但是在阅读时也应该放弃快餐式的快速阅读的方式,保证阅读的时间,对于一些名篇尽量熟读背诵,在此基础上,提供必要的文章文化背景资料,一起探究文章的严谨的立论方式和宏大深邃的思想境界。 

[1] [2]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记念刘和珍君》讲稿 备课资料(河大版高一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