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中学语文教学中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正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10-16 16:44:16]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623

概要: 摘要:语文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成败优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开展教学的双边活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本文在阐释“师生关系的概念”和“良好师生关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后,针对师生关系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明确了语文教师应理智地关心、辅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与“学生观”等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师生关系建立 建立途径 策略一、师生关系的概念和意义 (一) 新型师生关系1. 师生关系的概念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2.新型师生关系的含义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在国外,苏格拉底提出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人“怎样做人”,[1]强调身教重于言教,注重师生关系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亚里士多德和夸美纽斯都强调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夸美纽斯还提出教师应温和亲切并时常表扬学生。卢梭

中学语文教学中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摘要:语文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成败优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开展教学的双边活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本文在阐释“师生关系的概念”和“良好师生关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后,针对师生关系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明确了语文教师应理智地关心、辅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与“学生观”等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师生关系建立 建立途径 策略
一、师生关系的概念和意义 
(一) 新型师生关系
1. 师生关系的概念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2.新型师生关系的含义
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在国外,苏格拉底提出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人“怎样做人”,[1]强调身教重于言教,注重师生关系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亚里士多德和夸美纽斯都强调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夸美纽斯还提出教师应温和亲切并时常表扬学生。卢梭强调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提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赫尔巴特强调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2]杜威强调师生共同活动,共同经验,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全面和谐的师生观即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倡导者而且是学生的朋友。迈克•富兰认为“教师有幸也有责任帮助所有学生成为内心和外在的学习者,教师的道德目标是使所有学生的生活机遇发生变化。”[3] 国内最早论述师生关系的当属孔子,他提出教师要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4]他强调教师要了解学生,爱护学生,学生也应尊敬教师,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学记》中也强调尊师,“三王四代惟其师”。[5]唐代的韩愈提倡尊师重道,认为师生之间可以互为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功,如是而已。”[6]即师生关系是相对的,在道和业方面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王夫之注重教师要“正言”  、“正行” 、“正教”。 [7]夏丐尊强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20世纪90年代至今,研究者倾向于“师生互动”来代替师生关系。在谢世腰,王力主编的《课堂管理与班级管理》中提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应做到“教师要热爱学生,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尊重、宽容、善待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李谨瑜认为“师生关系从根本上讲就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中,通过相互认知,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8]肖川认为“师生之间是公共领域中平等、理解、双向的人际关系。新课程改革强调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9]古今中外教育家对师生关系都非常重视,并做了诸多的论述,他们大都强调学生要尊师重道,教师要为人师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研究揭示了师生关系的本质,明确了师生间的时代关系,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师生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特征
目前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进行,要求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特点,老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性关系。语文科要达到教文育人完成其基础工具性的任务,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必须改变主从型的师生关系。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要完成这一目标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其中,重点是:以公平、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很语文老师心中都有先进生和后进生的区别,并将这种区别运用到教学上,这是很不可取的,比如在宣布学生的考试成绩时,有些老师总是按照高分到低分的一个顺序,在评讲作文时,有些老师也提出名字讲评写得不好的学生的不足之处,这种行为实际上就是教师心中“优差生”的概念在作祟。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就应该彻底屏弃这一观念,对学生一视同仁,只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学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发现不同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发现自我,健康发展。
拥有一颗平等对待学生的心,用自己的行为与学生平等交往,你会发现,师生间的平等其实并不遥远。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 
1.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 
一个教学水平一般但在教学中投入感情的老师,他的教学效果远比那些知识渊博,但不和学生交流且毫无激情的“满堂灌”的教师的教学效果好。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师生情感能够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转化为一种稳定的学习动力。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10] 
 2.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个性心理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社会能力和创造性等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过程,是学生个性养成和发展的过程。个体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认识自己的,尤其是对儿童而言,老师的评价直接影响着他的自我评价。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社会关系的缩影。学生正是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习得一定的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积累一定的交往经验,培养起社会能力的
    3.师生关系不仅对学生产生影响,同样也影响教师 
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发生冲突是常有的事。冲突发生后,关键是如何化解冲突。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尽可能避免冲突,另一方面要善于化解冲突。 
  师生冲突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绪对立或公开的对抗。 一旦形成师生冲突,对师生都有不利的影响。首先,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次,师生冲突对教师本人也有极为不利的影响。此外,由于教学本身就会使教师处于紧张状态,再加师生关系的紧张,很容易形成不良的应激状态,这样就加剧了教师身心反应,从而影响身心健康

二、当前师生关系的存在问题及其有关影响因素 
(一)当前师生关系的存在问题 
1师生关系应与时俱进
学生是新的,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教育、教学、师生关系依然如故。就师生关系总体来说,在存在着急需改善和优化的复杂问题,其任务十分艰巨。 
    2.师生间的权利和义务“位置”模糊、混乱
    这里涉及的首先是学生观的问题。学生观,是指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怎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怎么样的态度问题。新时期的学生观倡导: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但我们的现实大多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全程跟;教师包讲,学生只需记好、背熟;学生违纪教鞭等着你;教师“过分”,学生疏远你、报复你……厌学情绪就源于此,因为学生的自主权没有了。 
    3.师生间的地位和心灵“代沟”超宽、超深 
  还是学生观的问题。尽管力求改变师生关系,但由于老一套的师生关系很难改变,又加之表面上实施素质教育,实质上还是一味提高教学质量,考试评比依然在进行,逼着老师还是以君臣似的关系,因此师生间的地位和心灵代沟 超宽、超深。 

(二)影响师生关系的有关因素 
1.传统观念僵化,是师生间权利、义务模糊、混乱的根源
  众所周知,延续几千年的中国封建教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甚至“师生如君臣”之观念根深蒂固。纵观我们教育现状,“师道尊严” 观念的惯性仍很大。在这种观念的导向下,我们对新课程的任何师生关系理念都难以接受,更谈不上实施。任何改革观念先行,旧的师生关系理念没能转化,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落实师生应有权利和义务最具破坏性的阻力源。 
    2.法制意识淡薄,是教师侵犯学生权利的内在原因
  近年来相关教师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历历在目。轻的罚站、羞辱、罚做作业……;重的抓耳朵、谩骂、殴打……(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侵犯行为无轻重之分)。凡此种种,可谓屡屡发生、普遍存在——每一年的通报都有。这就说明,我们教师队伍中不少人的法制意识仍十分淡薄,同时也说明教育制度伦理建设在校园内还没有得到加强——变革的内因没有得到改变,师生间的权利和义务自然也无法明晰,切实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便成了一句空话。 

[1] [2]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浅析语文教学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