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2、收集文中的成语并释义。(至少四个) 3、什么叫“文化”?你能说说课题中“文化”的含义吗? 4、文章开头两段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两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5、文章的三个小标题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6、课文选取了贝聿铭的哪些事迹?为什么选取这些事迹?写作时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7、 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8、分别找出文章中描写、议论、说明、记叙的部分,体会它们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学习•研讨(一)导入。(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导学”一、二。(三)深入讨论:贝聿铭从事建筑设计五十余年,设计的建筑物很多很多,可写的东西不胜枚举,作者很好地处理了详写和略写的关系。详写和略写相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文中在介绍他屡创建筑奇迹时,哪些地方是详写?哪些地方是略写?作者为什么安排? (四)品读赏析文中精彩的描写。1、仔细阅读课文,根据选段内容完成下表。年代主要建筑建筑设计特点取得成就60年代在费城、纽约等地建造平民公寓 美国总统卡特称为“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 设计新颖、
我的老师、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2、收集文中的成语并释义。(至少四个)
3、什么叫“文化”?你能说说课题中“文化”的含义吗?
4、文章开头两段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两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5、文章的三个小标题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6、课文选取了贝聿铭的哪些事迹?为什么选取这些事迹?写作时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7、 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8、分别找出文章中描写、议论、说明、记叙的部分,体会它们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导学”一、二。
(三)深入讨论:贝聿铭从事建筑设计五十余年,设计的建筑物很多很多,可写的东西不胜枚举,作者很好地处理了详写和略写的关系。详写和略写相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文中在介绍他屡创建筑奇迹时,哪些地方是详写?哪些地方是略写?作者为什么安排?
(四)品读赏析文中精彩的描写。
1、仔细阅读课文,根据选段内容完成下表。
年代 主要建筑 建筑设计特点 取得成就
60年代 在费城、纽约等地建造平民公寓
美国总统卡特称为“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
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
80年代
巴黎罗浮宫
玻璃金字塔
2、请找出从侧面说明贝聿铭建筑艺术是奇迹的语句。
3、现代汉语词典对“和谐”一词的解释是:“(几种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配合得很恰当”。“和谐”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请你仔细阅读选段,说说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没有体现出“和谐”的特点?请结合选段内容简述理由。
4、选文第四段中说“此事一经公布,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又会引起“轩然大波”?
5、从“非议”到“骄傲、标志”这说明了什么?从中你受到什么启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贝聿铭的什么品质?
6、假如贝聿铭老先生来我校访问,你作为一名校报记者将采访贝老。请你根据选段内容确定一个采访主题,并根据主题设计一个采访问题。
采访主题:
采访问题: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揣摩贝聿铭大师的一片爱国心,在领略建筑大师的风采及艺术人生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和品质。
预习导学
上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 贝聿铭 先生在建筑上的杰出成就,体会了本文详略得当和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作特点。这节课,我们将揣摩贝聿铭大师的一片爱国心,并以其为榜样提升自己的人格和品质。
阅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他的爱国之情体现在哪里?找出相关语句。
2、找出有关根的语句,如何理解一系列关于“根”的寓意?
3、从贝聿铭的身上你感悟到了什么可贵的东西?
学习研讨
(一)复习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导学”。
(三)深入讨论: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贝聿铭设计的建筑作品在刚刚建成的时候,往往招来非议,但是不久又总是能够成为当地人的骄傲,或者那个城市的一个标志。
2、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当然,光寻历史的根还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
3、“这座大厦在香港是中国的象征之一,应该让它‘抬抬头’,要显示出点风格和气派,这也是中国的骄傲。”
(四)品读赏析文中精彩的描写。
贝聿铭自赴美国求学,以后在大洋彼岸成家立业,功成名就,至今已66个年头,但他对中国的一片深情,依然萦系于怀。祖籍苏州、生于广州的他,常对人称是“苏州人”、“广州人”。夫妇俩至今仍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广州话、上海话和苏州话,平时的衣着打扮、家庭布置与生活习惯,依然保持着中国的传统特色。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