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学案刻舟求剑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正文

刻舟求剑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10-16 17:21:1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学案   阅读:8375

概要:10.填空。(4分)(1)《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____》。(2)读了这两则寓言后,请说说你对寓言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综合题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请举出例子说明。 参考答案 基础题1.(1)lǚ(2)suì (3)nìng(4)jù qì(5)duó dù2.(1)容易与“逐”混淆。(2)右下边容易多写一点。(3)容易与“堕”混淆。3.(1)同“座”(2)拿,携带(3)同“返”(4)立即,匆忙(5)渡,从水上经过(6)不,不要4.(1)量长短,是动词(2)指量好的尺码,是名词。 5.(1)这,这儿(2)对,正确(3)表示前后两者是同一的(或表示肯定判断)6.之①:指量好的尺码之②:到……去之③:指剑(1)①③(2)②7.(1)等到这个郑人回到集市上,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2)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脚试鞋呢?”(3)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4)船一停,那人

刻舟求剑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10.填空。(4分)
(1)《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两则寓言后,请说说你对寓言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题
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请举出例子说明。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1)lǚ(2)suì (3)nìng(4)jù  qì(5)duó dù
2.(1)容易与“逐”混淆。(2)右下边容易多写一点。(3)容易与“堕”混淆。
3.(1)同“座”(2)拿,携带(3)同“返”(4)立即,匆忙(5)渡,从水上经过(6)不,不要
4.(1)量长短,是动词(2)指量好的尺码,是名词。
 
5.(1)这,这儿(2)对,正确(3)表示前后两者是同一的(或表示肯定判断)
6.之①:指量好的尺码之②:到……去之③:指剑(1)①③(2)②
7.(1)等到这个郑人回到集市上,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2)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脚试鞋呢?”(3)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4)船一停,那人便从他刻有记号的地方潜入水底去找剑。
8.(1)反映他思想僵化,宁可信“度”而不信自己的脚(2)原因是他不知道船和剑的关系是一动一静,而把两者都看成静的了。这启示我们要尊重实际,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
9.(1)宁信度,无自信也。(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10.(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 吕氏春秋•察今 (2)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带有讽刺性
 
综合题
两人都思想僵化,不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因此,事情就做不成:郑人买不到鞋,楚人找不到剑。
联系实际举例,可以举死搬教条,硬套框框,而不顾客观实际的人,也可举一味凭主观想像从事,无视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的人。
等第评定参考意见:
优:郑人和楚人的共同点概括得正确,能准确举出现实中的例子,说得简要。
良:郑人和楚人的共同点概括得正确,举出的例子尚可,但不够准确。
中:分别说了郑人和楚人的特点,也能联系实际来举例。
下:不会概括这两个人的特点,举例也不准确。

自测题
1.根据拼音写汉字。
自duó(    )其足  nìng(    )信  zhuì(    )于水  jù qì(    )其舟
2.填空。
《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作者韩非,________时期哲学家,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部作品是战国末秦相________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3.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①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至之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及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不亦惑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遽契其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02年浙江)
北人①生不识菱②者,仕于南方。席上啖③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  ②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有角,叫菱或菱角,可吃。③啖:吃。
6.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仕于南方(         ) ②席上啖菱(         )
③或曰:“啖菱须去壳。”(         ) ④欲以清热(         )
7.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度  宁  坠  遽  契
2.《韩非子》  战国  法  《吕氏春秋》  吕不韦
3.①同“座”,座位;②到;③到、等到;同“返”,返回;④迷惑,糊涂;⑤立即、匆忙;雕刻
4.①有人说:“为什么不用脚试试呢?”②像这样去找自己的剑,不是很糊涂吗?
5.《郑人买履》说明了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机械地解决问题的道理。《刻舟求剑》则是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不顾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人,说明了要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来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6.做官;宴会,宴席,酒宴;有人(有的人);用来(用)
7.那个人偏要掩盖自己的无知(那人故意遮掩自己的弱点。)
8.这个故事中讲的那个北方人,明明不识菱角,偏要不懂装懂,结果闹出笑话。故事告诉我们,世上的知识无穷无尽,谁也不可能全部掌握。要真正获得更多的知识,不懂就不要装懂,应老老实实地向别人学习,正像孔子说的那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学生只要求作如下之一概括:不要不懂装懂,否则将闹出笑话;学习(求知)要有诚实的态度;人不能故意遮掩自己的无知(弱点)。

   阅读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之先行,子随我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    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2、    用“狐假虎威”造一个句子。

3、    “兽见之皆走”中的“走”是什么意思?请列举出带“走”字的成语三个。

4、    口头复述《狐假虎威》的故事大意,可以发挥联想和想象,力求说得生动流畅。

参考答案
 (1)略(2)略(3)走:逃跑的意思。走马观花,走投无路,飞沙走石(4)略。


古代寓言二则•综合能力测试
 
(一)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人。
2.给下列字注音。
①履(    )  ②宁(    )
3.解释字词。
(1)履(    ) (2)操(    )
(3)宁(    ) (4)罢(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_》,编者是________。
2.为下列字注音。
①坠(    )  ②遽(    )  ③契(    )
3.解释下列词语。
①涉(    )  ②是(    )
③遽(    )  ④求(    )
4.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②遽契其舟(    )
5.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
上一篇:《鼎湖山听泉》自主感悟生活品牌教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