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一、 回忆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在以前的课外阅读中,你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坐井观天、掩耳盗铃、画蛇添足、。。。。。刻舟求剑)2.你能说说这些寓言故事有什么共同点吗?(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道理。)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言文《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二、作家、作品1、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著作。此书语言精练,《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3、【近义词】 守株待兔、墨守成规 郑人买履、表水涉澭 按图索骥 因陈守旧 坐享其成 缘木求鱼【反义词】 看风使舵、见机行事刻舟求剑的意思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成语词典中注音为( kè zhōu qiú jiàn
刻舟求剑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一、 回忆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在以前的课外阅读中,你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坐井观天、掩耳盗铃、画蛇添足、。。。。。刻舟求剑)
2.你能说说这些寓言故事有什么共同点吗?(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道理。)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言文《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
二、 作家、作品
1、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著作。此书语言精练,《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3、【近义词】
守株待兔、墨守成规
郑人买履、表水涉澭
按图索骥
因陈守旧 坐享其成 缘木求鱼
【反义词】
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刻舟求剑的意思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成语词典中注音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三、出示目标,齐读目标
目标导航: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停顿、重音、语气和节奏。
2.揣摩句子的大意,理解全文的意思。
3.理解寓意,领悟其中的道理。
四、朗读课文,学会生字
1听朗读磁带读课文,听清语气语调、节奏、句子的停顿。
(1) 语音语气语调、节奏、句子的停顿
正音:涉shè 坠zhuì 遽jù 契qì 惑huò
楚人/有/涉江者,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2)老师补充讲解:A、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有涉江者之楚人
B、是吾剑之所从坠,这是我的剑坠落之处。
C、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意强调B、C的肯定与委婉的反问语气。
学生揣摩试读。
明确: 把“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反问语气读出来。
2运用勾画圈点的读书方法朗读课文。
(1)注 释
涉:渡
者:……的人
其:代词,他,他的
自:从
坠:落,掉
遽:急速,马上
契:同“锲”,刻
是:这个地方,这里
吾:我,我的
之:助词,无实意
所:……的地方
求:寻找
之:代词,代“剑”
矣:句末语气词,了
而:但是
行:走
若此:像这样。若,如同,像。此,这样。
亦:也
惑:糊涂
乎:疑问语气词,吗
重点词语
涉:渡江 遽:立刻、急忙 契:雕刻
是:指示代词,这儿 止:停止
惑:迷惑、糊涂
(2)重点语句
A、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涉江(的)楚人。
B、是吾剑之所从坠。
注:(1)是,指示代词,这儿。(2)所••••••者, ••••••的地方(3)所从坠,(剑)坠落的地方。
意思是:这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C、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1)若,像。(2)“不亦……乎?” 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五、理解课文,思考讨论。
1、根据对重点字的理解说说寓言中每句话的意思。
(师读一句古文,生翻译一句译文。再男生读一句古文,女生翻译一句译文加深理解)
2.让每个同学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然后再讲给同桌听。
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岂不是很糊涂吗?像这样治理国家,和这个人一样。时间已经变迁,但是办法不变,如此治理国家,不是麻烦了吗!
3采用生疑发问的读书方法,进一步深入课文内容,发现疑问和问题,准备讨论。
A对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
“坠”写出楚人的慌乱,“遽”写出楚人反应速度之快,“入”“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
B写法评析: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
六、探究寓意,启发教育
剑掉到了江里,聪明的楚国人立即做了记号,那为什么没剑找到剑呢?他怎样才能找到剑?请自己和同桌讨论一下。
⑴.教师演示:把讲桌作为江水,用事先准备的纸船往前行,到江中是掉下剑,并立即做记号后船继续往前行。船到岸后按船上的记号找剑,这样能否找到掉的剑?
⑵.学生通过讨论、看演示明白了:求剑人找不到剑的原因是掉下的剑没有动,而船往前走了,记号也往前走了,记号离剑越来越远,是找不到剑的。那么用原文中的一句话说应该是什么?(舟已行,而剑未行)
⑶.这则寓言讽刺哪些人呢?那我们生活中应该做怎样的人?(思考后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总结: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随机应变,做一个灵活处事的人。
七、请完成下面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遽契其舟 不亦惑乎
2。辨别“其”和“之”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自度其足 至之市
其: 之: 何不度之以足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是吾剑之所从坠
板书设计
人物:楚人
事件:求剑
结果:没找到
寓意: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观念和方法
《刻舟求剑》教学实录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寓言故事吗?
生齐答:喜欢
师:那你一定都记得读过哪些寓言故事吧
生:《拔苗助长》《叶公好龙》《画龙点睛》《南辕北辙》------
师:同学们读过的寓言故事还真不少,你觉得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呢?
生1:故事比较短,读完了能明白一个道理。
生2:就是用一个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大道理。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这节课我们就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刻舟求剑(板书课题)
(在导入部分,教者和学生从熟悉的寓言故事谈起,学生有话可说,这样,虽然是学习平时很少接触的文言文,学生也不会有畏难情绪,而是满怀热情投入到对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中去。)
[1] [2] [3] [4] 下一页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