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学案《我与地坛》 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正文

《我与地坛》 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10-16 17:20:20]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学案   阅读:8383

概要:教学目的1. 品味作品语言,把握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 品读和赏析景物描写,感悟作者走出困境的艰难心路历程; 3、 从作者对于生命的独特感悟中获取精神力量,塑造学生健康的个性。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语言的品读中把握写景段落,体悟作者的人生感悟。教学方法:诵读法 讲解法 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预学单一、阅读关于作者及《我与地坛》的补充资料,把握作者的人生经历。1、关于史铁生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北京人,汉族。1967年从清华附中初中毕业,两年后,也就是1969年响应号召下乡插队务农,他插队的地方就是延安地区的清平湾。1972年一场大病导致史铁生的双腿瘫痪,回到北京也治疗无效。在21岁生日这一天,他住进医院,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1974年他被安排进了北京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一直到1981年因为急性肾损伤而停止工作回家疗养。在街道工厂的七年间,史铁生就开始了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发表了回忆知青生活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得了当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从这篇小说开始,史

《我与地坛》 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二),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教学目的
1. 品味作品语言,把握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 品读和赏析景物描写,感悟作者走出困境的艰难心路历程; 
3、 从作者对于生命的独特感悟中获取精神力量,塑造学生健康的个性。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语言的品读中把握写景段落,体悟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方法:诵读法   讲解法   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预学单
一、阅读关于作者及《我与地坛》的补充资料,把握作者的人生经历。
1、关于史铁生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北京人,汉族。1967年从清华附中初中毕业,两年后,也就是1969年响应号召下乡插队务农,他插队的地方就是延安地区的清平湾。1972年一场大病导致史铁生的双腿瘫痪,回到北京也治疗无效。在21岁生日这一天,他住进医院,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1974年他被安排进了北京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一直到1981年因为急性肾损伤而停止工作回家疗养。在街道工厂的七年间,史铁生就开始了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发表了回忆知青生活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得了当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从这篇小说开始,史铁生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重要的作家。1984年,小说《奶奶的星星》再次为他带回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殊荣。他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和《务虚笔记》也获得了《作家报》评选的1996年十佳小说奖。同时《老屋小记》也获得了首届鲁迅文学奖。1998年他的病情恶化,不得不进行透析。他的243则写于重病中的人生笔记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结集为《病隙碎笔》出版发行。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2002年,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2005年,完成长篇小说《我的丁一笔记》 ,再次成为文坛关注的焦点。代表作品有:小说《我遥远的清平湾》、小说《命若琴弦》、小说《务虚笔记》、小说《插队的故事》、小说《夏日的玫瑰》、散文《我与地坛》、散文《合欢树》、散文集《记忆与印象》、散文集《病隙随笔》、散文集《灵魂的事》、最新散文集《我的丁一之旅》。他的作品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同时还兼有对知青生活的回忆。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在小说创作上,他的作品大多都呈现出以小说合并哲学的倾向,表现了对于生活哲学化的思索。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2、《我与地坛》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清朝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呈方形,象征大地,主建筑是“皇祗室”和拜台。“皇祗室”中设地神牌位,拜台为二层方台,四周开沟贮水。此外还有神库、神厨、斋官、宰牲亭、祭器库等建筑。每年夏至,皇帝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辛亥革命后祭祝活动废止。1925年辟为“京兆公园”,1928年改称“平民公园”,但是在战乱年代,此处曾被驻军占用,园内建筑屡遭毁坏。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并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近些年来,这座古园又获得新生,经过整饬,成为现代化城市里的一座闹中取静的公园,是人们晨昏锻炼身体和休闲的好去处,每年春节还在园中举行大型的“庙会”活动。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课文节选的是《我与地坛》中的第一第二两个部分。所选部分涉及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作者在突遭不幸双腿瘫痪后对于生死的深沉思考,一个问题是作者悔恨在母亲过早去世后才理解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文章有一定的哲理意味。


二、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蝉蜕            譬如           坍圮           亘古不变        祈求

灼烈            猝然           窸窸窣窣       撅一杈树枝      隽永

截瘫            社稷           步履           坎坷            熨帖



三、细读三处景物描写,品读感悟。
1、“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地坛景物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2、“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人生苦短,虫生更短;人生艰难痛苦,虫生更艰难痛苦吗?园中的虫子们活得怎么样,园中的露珠草木呢?从内容或写法的角度,点评这些写景文字。

3、“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这段景物给予作者怎样的启迪?结合具体的景物进行赏析。

教学活动一、说一说,感受生命
    结合课本及补充资料,说一说史铁生15年前走进地坛时处于怎样的人生困境?
  
活动二、品一品,体悟生命
     地坛给予作者怎样的生命启示?结合文中关于景物描写中的片段进行品读和赏析。

活动三、想一想,珍爱生命
    生命中的困境无处不在,但战胜困境的事例也不胜枚举。联系现实,说说你所知道的事例,并谈谈你的认识。

补充资料:1、配套练习89页《秋天的怀念》
2、“刚回北京时,他自杀过三次,最悬的一回,因为电灯短路而未果。1971 年夏末,铁生病发,病痛之深,企图解脱愿望之强烈,非常人想象。他甚至对医生说,你治不了我的病,我拿菜刀劈了你。”(诚龙摘自《北京青年报》)
3、史铁生《合欢树》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
上一篇:《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梁思成的故事》导学案 (北师大八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