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理解文言课文的内容和写法» 正文

理解文言课文的内容和写法

[10-16 16:59:51]   来源:http://www.51jxk.com  初中文言文   阅读:8874

概要:2.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作答)3.渔人临走时,桃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 4.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段选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出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B.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了桃花源是一个富足平和的社会。C.桃花源中盛情款待渔人,是为了让他回到外界之后不泄露桃源的秘密。D.“见渔人,乃大惊”表现了桃源中人对外界来客突然出现的惊奇,也反映了桃花源是一个与外界长期隔绝的社会。5.就本文在写法上的任何一方面的特色,作一点评价和分析。(100字左右) (五)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

理解文言课文的内容和写法,标签:初中文言文翻译,http://www.51jxk.com
2.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作答)
3.渔人临走时,桃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
4.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段选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出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B.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了桃花源是一个富足平和的社会。
C.桃花源中盛情款待渔人,是为了让他回到外界之后不泄露桃源的秘密。
D.“见渔人,乃大惊”表现了桃源中人对外界来客突然出现的惊奇,也反映了桃花源是一个与外界长期隔绝的社会。
5.就本文在写法上的任何一方面的特色,作一点评价和分析。(100字左右)




(五)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1—5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分别从      和      两个方面逐层论证(用原文回答)               
3.“战必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文章的第三段运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5.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什么?其中起决定的因素是什么?从中可以反映出孟子怎样的政治思想?



(六)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完成1—4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本文中曹刿认为鲁国战胜齐国的根本原因是( )
A.一鼓作气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彼竭我盈
D.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2.按要求填空。(请用文中句子作答)
(1)曹刿请见的原因。

(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的原因。

3.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举例:
分析:
4.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你认为现代战争取胜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答:

(七)、阅读《上枢密韩太尉书》选段,完成1—3题。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于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共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共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也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共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郊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万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现,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会、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1.简答、填写。
(1)对第一段文字论述的主要内容,可以用这样两个字概括:
(2)对第一段作者表述的独到见解,可以用本段文字中这样几个字来评价:
2.联系本文及所学过的课文,写出与文中“燕、赵问豪俊”相关的句子。


3.作者用孟子和司马迁的事例论证了什么观点?



(八)阅读《墨池记》选段,完成1—4题。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惟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1、选文第一段记议结合,层层深入,水到渠成地揭示了全文主旨:
2、对文中州学教授王盛题字并请作者作记的目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提高景点知名度,招揽更多游客。
B.借表彰、推广王羲之勤学苦练的精神,来劝勉州学学生刻苦读书。
C.附庸风雅,借曾巩才气抬高自己的声望。
D.仰慕王羲之,不想让他的遗迹默默无闻于民间。
3.作者写作这篇记的缘由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4、古人留下了许多立意警醒、发人深思的劝学格言,你能举出两句吗?




第4课时 理解文言课文的内容和写法
一、考点说明
1.理解文言课文的内容和写法。
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人或什么事,说明了什么事物或事理,阐述了什么道理,以及是怎样叙述、描写、说明、议论的。
2.文言课文阅读理解的几种常见题型。
一、欣赏题型
  学习欣赏古文文词之美、意境之幽很有必要。很多古文名句蕴涵着哲理美,哲理的基本特点就是富有理趣,包括人生的真谛、万物的奥秘、自然的规律等。如2004吉林省中考题:“选文运用骈散结合的语句描绘出优美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选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一句,并做简单的分析,语言表达力求简洁。”
二、比较题型
  把内容或形式上有着一定联系的两种或多种材料相对照,比较异同或优劣的一种阅读行为。它有助于激发阅读兴趣,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如2004镇江市中考题:“甲段中的“本心”是指 ,乙段中的“古仁人之心”的具体体现是 ;甲乙两段都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中文言文初中文言文翻译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
上一篇:高二第四册读本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理解文言课文的内容和写法》相关文章
  1. 理解文言课文的内容和写法
  2. 理解文言课文的内容和写法
  3. 怎样理解文言文句尾语气词的连用
  4.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理解文言课文的内容和写法
  5.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理解文言课文的内容和写法
  6.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理解文言课文的内容和写法
  7.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理解文言课文的内容和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