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九下文言文复习 中考复习(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正文

九下文言文复习 中考复习(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10-16 16:59:51]   来源:http://www.51jxk.com  初中文言文   阅读:8493

概要: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3、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归纳论点,得出结论。14、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点拨:举例论证——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类比论证——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14、在论证结构上,采用的是先分后总的结构方式。15、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点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七、中心思想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述了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表明作者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逆境对人才成长、国家兴衰的重要性。八、课外拓展1、生活中要做到人和,必须坚持怎样的原则?点拨:谦虚真诚,与人为善;心系他人,团结友爱;摈弃私欲,胸襟开阔;明白事理,辨清是非。2、《三国演义》再现了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的历史画卷,以本文道理分析三国各占怎样的优势

九下文言文复习 中考复习(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标签:初中文言文翻译,http://www.51jxk.com
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3、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归纳论点,得出结论。
14、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点拨:举例论证——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
类比论证——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
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14、在论证结构上,采用的是先分后总的结构方式。
15、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点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七、中心思想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述了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表明作者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逆境对人才成长、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八、课外拓展
1、生活中要做到人和,必须坚持怎样的原则?
点拨:谦虚真诚,与人为善;心系他人,团结友爱;摈弃私欲,胸襟开阔;明白事理,辨清是非。
2、《三国演义》再现了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的历史画卷,以本文道理分析三国各占怎样的优势?
点拨:魏占天时,吴占地利,蜀占人和。
3、结合本文,谈谈中学生为迎接时代赋予的使命应作好怎样的准备。
点拨:作为中学生,担负着将来建设国家的重大使命,要承担起这一历史赋予的重任,就必须抛弃物质、精神上的各种享受,勇闯困境,磨炼自己的意志,有起百折不回的信心、勇气和力量,为将来报效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4、有人说,现在生活条件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已经失去了意义,请谈谈对此观点的看法。
点拨:这一观点不正确。越是生活条件优越,越要居安思危。一方面,优越的条件容易使人懒散、堕落、不思进取。另一方面,即使在优越的生活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挫折,要想战胜这些挫折,必须树立忧患意识。其三,经历过困境的人,才干会得以增长,这会提高他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客观世界的能力。所以,生活条件优越与树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识并不矛盾。
5、关于孟子的名言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百姓最为重要,土地神谷神为次要,君主为轻)
②尽信书,不如无书
③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④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⑤仁者无敌。 
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⑦人皆可以为尧舜。
⑧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⑨富贵不能yi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⑩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⑾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济)天下。
6、请写出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或事例、成语
①二人(兄弟)同心,其力断金。
②家和万事兴
③众人拾柴火焰高
④团结就是力量
⑤人心齐,泰山移。
⑥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⑦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反例)
⑧鲁国在长勺之战中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正例)
⑨成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同心协力 / 孤掌难鸣
7、勉励人们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的名言警句或典型事例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②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③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
8、请摘录一个逆境磨炼人才的典型事例或名言警句
①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九、习题训练
鱼我所欲也
 
一、        基本知识掌握
1.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论述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抉择,要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舍生取义”。
2.    本文气势磅礴,感情强烈,生动活泼,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他雄辩、善辩的才华。主要运用了排比、比喻、对比、对仗的手法,在论证方法上,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相结合。
二、        文言词语积累
[欲]想要、需要。[舍]放弃。[生]生命。[义]大义,正义。[甚]超过、胜过。[于]比。[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有苟且偷生的意思。苟,苟且。[恶(wù)]讨厌,憎恨。[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如使]假如,假使。[由是]用这样(的手段)。由,用。[是故]因此。[独]仅。[心]指思想认识。[丧]丧失,丢掉。[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呼尔]轻蔑地、呵斥地,形容没有礼貌地吆喝。[与]给。[蹴(cù)]用脚践踏。[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屑,认为值得。[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辩]通“辨”,辨别,[礼义]这里指道德规范。[加]这里指好处。[奉]侍奉。[穷乏]穷困。[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呢”。[乡]通“向”,从前。[已]停止,放弃。[本心]本性,天良。
三、        阅读理解与运用
1.  作者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
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
2.“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以比喻引出论点,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3.  作者是怎样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
4.“甚于生者”和“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言?
“甚于生者”指“义”;“甚于死者”指“不义”。
5.从第一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
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他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
6.  作者是怎样从反面申述观点的?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而这为生而无所不为的卑鄙无耻的做法,对于一个“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人来说是不能容忍的。
7.  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为什么“贤者能勿丧”?
“义”是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面临生死考验时,贤者能固守“义”,而其他人做不到。
9.  第一段作者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10.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了哪两个事例?目的是什么?
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1)行路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2)“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俸禄的反面事例。目的是说明“义”的重要性,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11.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行道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
“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重于“生”。
作用是通过事实证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钟而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
12.“万钟”、“一箪食、一豆羹”、“义”三者哪一个更重要?
“万钟”指位高禄厚,是身外之物;“一箪食物,一豆羹”决定的是生命,它比“万钟”更重要。但二者与“义”比起来,“义”最为重要。
13.说明“乡为……今为……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一句式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综合运用了排比、对比、反问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一些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中却见利忘义的事实,摆出同一人今昔判若两人的表现,突出了这种现象的严重性,引人深思,表达了孟子对这种做法的坚决否定,从反面说明了“万钟”亦不应受之,应以“义”为重,再次印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雄辩力量。
14.那些“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可饿死也不愿受辱,现在却为了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孟子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
15.“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而言?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本心”?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中文言文初中文言文翻译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
上一篇:七年级文言文复习:童趣、论语十则、陈太丘与友期、咏雪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