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文言文学习的诀窍——古人为文之道» 正文

文言文学习的诀窍——古人为文之道

[01-04 17:04:37]   来源:http://www.51jxk.com  初中文言文   阅读:8769

概要:所以,“乡”可以解释为“前面那些人(指前文提到的行人、乞人)”,“今”则为近指,指“这种人(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者)”。其实这里还有对文互解的关系。“为宫室之美”“为妻妾之奉”“为所识穷乏者得我”,都是明确的介宾短语,而与之相对的“为身死而不受”的“为”却被悬空起来,然后补充一个宾语“礼义”,这不合乎语句规律。实际上,“为身”应该连读,它本身就是一个介宾短语。“身”,统指人的身份、品德、才力等,这在《辞海》中就有解,于是“为身”可以解释为“为了(保持)道德情操”。此外还有“虚实互解”“宾主互解”等,希望同学们在课外阅读文言语段的时候,慧眼独具,神于领悟,收举一反三之效,恕我不再举例了。[附录]高一语文课本文言诸因互解律现象:1.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 很明显“姝”“娈”同义。2.自牧归荑 美人之贻 想当然“贻”“归”同义。3.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看出来“罔”即“无”,这叫同义互解;那么“爽”是错,“极”就是对,这叫反义互解。“德行”同义,由此可知“行”不可能读成“杭”。翻译:我没有错,只是你变了心。你太

文言文学习的诀窍——古人为文之道,标签:初中文言文翻译,http://www.51jxk.com

所以,“乡”可以解释为“前面那些人(指前文提到的行人、乞人)”,“今”则为近指,指“这种人(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者)”。

其实这里还有对文互解的关系。“为宫室之美”“为妻妾之奉”“为所识穷乏者得我”,都是明确的介宾短语,而与之相对的“为身死而不受”的“为”却被悬空起来,然后补充一个宾语“礼义”,这不合乎语句规律。

实际上,“为身”应该连读,它本身就是一个介宾短语。“身”,统指人的身份、品德、才力等,这在《辞海》中就有解,于是“为身”可以解释为“为了(保持)道德情操”。

此外还有“虚实互解”“宾主互解”等,希望同学们在课外阅读文言语段的时候,慧眼独具,神于领悟,收举一反三之效,恕我不再举例了。

[附录]高一语文课本文言诸因互解律现象:

1.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 很明显“姝”“娈”同义。

2.自牧归荑 美人之贻 想当然“贻”“归”同义。

3.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看出来“罔”即“无”,这叫同义互解;那么“爽”是错,“极”就是对,这叫反义互解。“德行”同义,由此可知“行”不可能读成“杭”。翻译:我没有错,只是你变了心。你太不对,总是三心二意。

4.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明白了“以”即上句中的“有”,翻译:我已经有了这么多美好的品质,再加上有美好的容态。

5.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不用说“搴”“揽”同义,采摘,摘取。

其它例句:

1.殚其地之出,竭其芦之入:“殚”“竭”同义,完全拿出。

2.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戴”“腰”同义,佩戴。

3.则思慎始而敬终:“慎”“敬”同义,即慎始慎终。

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即“用”。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见、被同义。被,没有必要解释为“蒙受”,因为被动的意思就是蒙受!

6.君子周急而不继富:周继,周济,同义。

7.伐无道,诛暴秦:伐、诛同义,讨伐。

8.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字、遂同义,养育。

9.杨万里《儿啼索饭》:“朝朝听得儿啼处,正是黄粱欲熟时。”

10.冯延巳《舞春风》:“燕燕巢时帘幕卷,莺莺啼处凤楼空。”“处”即“时”。



二. 位移

1.别致人言:致人别言,招致别人闲话。

2.君将哀而生之乎:君哀而将生之乎,你同情我想救我吗?

3.公独不计得失:独公不计得失。



三. 错序

例句:

1.《醉翁亭记》:泉香而酒洌,实为“泉洌而酒香”。

2.唐僧会《法镜经序》:漱石枕流,实为“枕石漱流”。

3.江淹《别赋》:心折骨惊,实为“心惊骨折”。

4.《孔雀东南飞》: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实为“叶叶相覆盖,枝枝相交通”。



四. 同义相连

例句:

1.五谷丰登:登,即“丰”,粮食丰收了。

2.义无反顾:顾,即“返”,在道义上不可能回头。

3.王粲《七哀诗》:“行者不顾返,出门与家辞。”,“顾”“返”同义。

4.《敦煌变文集》卷《李陵变文》:当今日下,实是孤危。“日下”即“当今”义。

5.《谏太宗十思疏》: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危”即“高”义。

其他如“满溢”“盘游”“懈怠”“壅蔽”“谗邪”“疾病”“疼痛”等。

6.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其中“猝遽”均为“仓促”义,“谴让”均为“责备”义)。

7.裴侠危笃若此而不废忧公,因闻鼓声,疾病遂愈,此岂非天佑其勤恪也?(“危笃”均为“病重”,“疾病”为“重病”)

这类现象在教材中比比皆是。

①立诛杀曹无伤(诛:杀)(《鸿门宴》)。

②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问:讯)(《桃花源记》)。

③媪之送燕太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念:悲)(《触龙说赵太后》)。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迁:灭)(《六国论》)。

⑤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归:还,迎:取)(《孔雀东面飞》)。

⑥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从:许)(《孔雀东面飞》)。

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兄弟(逼:迫)(《孔雀东面飞》)。

⑧天涯若比邻(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⑨窃爱怜之(怜:爱)(《触龙说赵太后》)。

⑩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高考示例

①(01高)齐人追亡逐北(追:逐,亡:北)。

②(05上海卷)所忧者气峻而骄(峻:骄,高傲)。

③(05全国I)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史力也。(忧:思,忧虑)。

教材中例子很多:

①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举:胜)(《鸿门宴》)。

②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率:将)(《过秦论》)。

③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息:绝,交:游)(《归去来兮辞》)。

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见:被)(《屈原列传》)。

另外成语中也多,如殚精竭虑(殚:竭),珠联璧合(联:合),提纲挈领(提:挈),连篇累牍(连:累),痛心疾首(痛:疾)。

教材中的例子如下。

①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毫杰,莫能与之争(“方”组合成“方正”,“正”的意思)(《伶官传序》)。

②左手把秦王之袖(“把”组合成“把握”,“握住”的意思)(《刺客列传》)。

③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怜”组合成“怜爱”,“爱”的意思)(《孔雀东面飞》)。

④《劝学》(“劝”组合成“劝勉”,“勉励”的意思)(《劝学》)。

⑤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负”组合成“背负”,“背”的意思)(《齐桓晋文之事》)。

借助同义词解文言词义,可以化难为易,便于理解、记忆,但需结合语境,认真辨析。

五. 反义相生

1.泽命不渝:“泽”通“择”,取“选择”的反义,“放弃”。即使放弃生命也不改变(自己的信仰)。

2.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纳”,取“收纳”的反义,“送”。秦伯送给重耳五个女人,他自己的女儿怀嬴也在里面。

3.如夫人:不如夫人

4.同进士:不同进士

5.大将军卫青者,卫后兄也。兄,弟。

6.久之,卫少儿女弟子夫得幸于武帝。女弟,妹妹。

现代汉语中也有:

1. 处女:没有处理过的女孩

2. 不管部长:什么都管的部长

3. 危言危行:正直的言行

六. 通假(本字不通即疑通假,本义不通必然活用!活用略去不讲)

例句:

1.《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通“拱”,想想成语“众星拱月”吧!

2.《道德经》:竹柔而刚,用弱而强。“而”通“能”,想想“用”通什么?

3.帛书《老子》:矢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蚤。跟“虎”相对的应该也是一种动物——兕,犀牛;跟“角”相对的应该也是一种器官——爪,爪子。犀牛不能用它的角,老虎无法用它的爪。

A. 余惧不获其利而离其难。(《史记•乐毅传》)

离,通“罹”,遭受的意思。想想屈原的《离骚》吧!

B. 臣闻明主在上,贤辅在下,君则安虞而民和睦。(《国策•齐策》)

虞,通“娱”,快乐的意思。想想后面的“民和睦”一语。

C. 君有此士也三万以方行天下。(《管子•小匡》)

方,通“横”。想想词语“横行天下”吧!

D. 情不知其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墨子•非攻上》)

情,通“诚”,确实,程度副词。想想“遗”读什么?

E. 视项羽无东意。(《汉书•高帝纪》)

视,通“示”,给……看的意思。想想“示意”“示众”等等。

F. 尺蠖之曲,以求其信也。(《易•系辞》)

信,通“伸”,伸展。想想前面那个“曲”字,再想想课文中的句子“欲信大义于天下”,不就明白了?

G.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论语•阳货》)

归,通“馈”,送的意思。想想后面的“豚”可是礼物哦!“烤乳猪”啊!

H.竹柔而刚,用弱而强。(老子《道德经》) 而,通“能”;用,通“水”。

【练习】尝试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本字

1.臣没死以闻。(《战国策•赵策》)

没,通“冒”。冒险啊!我冒着死亡的危险把这件事报告给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初中文言文初中文言文翻译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
上一篇:初中文言文教学 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
《文言文学习的诀窍——古人为文之道》相关文章
  1. 文言文学习的诀窍——古人为文之道
  2. 文言文学习的诀窍——古人为文之道
  3.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文言文学习的诀窍——古人为文之道
  4.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文言文学习的诀窍——古人为文之道
  5.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文言文学习的诀窍——古人为文之道
  6.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文言文学习的诀窍——古人为文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