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文言文学习的诀窍——古人为文之道» 正文

文言文学习的诀窍——古人为文之道

[01-04 17:04:37]   来源:http://www.51jxk.com  初中文言文   阅读:8769

概要:“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例五:然畏慎过甚:然慎过甚,然而太小心谨慎了。无“畏”义。 黄中终日忧畏,先必其母老矣:黄中终日忧。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技巧 ——陆 波1.知:管理吾与子共知越国之政李惟清自知枢密改御史中丞2.就:担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施展相应的才能担任相应的职务,不能这样做就不去担任职务。3.过:责备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要责备你吧?4.柄:准则治国家不失其柄5.岩:险要制,岩邑也——制,是个险要的地方。6.让:责备 让之曰 无乃尔之过与 过 责备7.望:怨恨 若望仆不相师 恨,遗憾,悔恨8.爱:吝啬 余独爱一牛乎?9.徇:占领10.按:审问11.亟:急忙赶快12.遽:就13.辟、拜、除:被授官14.掾吏:下属官员15.徇察:视察16.庶几:几乎,差不多,大概可以17.白:禀报18.居第:房子19.如:到——

文言文学习的诀窍——古人为文之道,标签:初中文言文翻译,http://www.51jxk.com

“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例五:然畏慎过甚:然慎过甚,然而太小心谨慎了。无“畏”义。

黄中终日忧畏,先必其母老矣:黄中终日忧。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技巧

——陆 波

1. 知:管理

吾与子共知越国之政

李惟清自知枢密改御史中丞

2. 就:担任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施展相应的才能担任相应的职务,不能这样做就不去担任职务。

3. 过:责备

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要责备你吧?

4. 柄:准则

治国家不失其柄

5. 岩:险要

制,岩邑也——制,是个险要的地方。

6. 让:责备 让之曰 无乃尔之过与 过 责备

7. 望:怨恨 若望仆不相师 恨,遗憾,悔恨

8. 爱:吝啬 余独爱一牛乎?

9. 徇:占领

10. 按:审问

11. 亟:急忙赶快

12. 遽:就

13. 辟、拜、除:被授官

14. 掾吏:下属官员

15. 徇察:视察

16. 庶几:几乎,差不多,大概可以

17. 白:禀报

18. 居第:房子

19. 如:到——食已如厕

20. 唯:希望——唯君图之

21. 领:兼任——复引为司马,领广陵相

22. 服:佩带——庶人不服(百姓不佩带它)

23. 几:微小——知几其神乎(知道事物微小变化征兆的,大概是神明吧)

24. 坐:犯罪——坐小事系狱(因小事犯罪被关在监狱里)

25. 徇:示众——悉桀以徇(把他们都零刀碎剐来示众)

26. 董:管理——时省臣董田事

27. 劭:劝勉——劭农兴学(劝勉农耕,兴办学校)

28. 济:成功——必能济大事者也

29. 诣:拜见——以州从事为牧韦端使诣许(凭借州从事的身份作为凉州刺使韦端的使者到许昌拜见曹操)

30. 勖:勉

31. 蠲:免

32. 权:代理

33. 未可几也:通“期”

34. 行部:率部巡视



文言文复习中,实词历来是重点和难点。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绝大多数来自于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文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是很有作用的。下面介绍几种推断技巧。

(一)、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如1998年高考第16题“冀得一归觐”中的“觐”字较生僻,但从这个字的构成大体可以“猜”出与“见”有关,再根据语境分析,C项“拜见”就是很容易找到的答案了。再如1999年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可推测其意思是买进粮食。再如2000年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我们可以联系前面的一个“炊”字,两个字的形旁全是火,可见和烧火有关。而且从字形上来看,意味着用火烧木柴从底下给器皿加热的情状。

(二)、根据语言结构进行推断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其中有些是修辞上所说的排比、对偶、互文,对这类句子,就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如2001年高考卷第11题的D项“齐人追亡逐北”中 “亡”与“北”对应,可推测“亡”也是“败逃者”。又如《涉江》中“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前面有“忠”和“贤”位置相同,词性相同。“用”和“以”位置相同,从词性上看,肯定是动词,词义应和“用”相同,为“任用、重用”。又如“奉不可失,敌不可纵。”“失”与“纵”相对,“奉”与“敌”相对,敌是敌人,为名词,那么“奉”也是名词,据此可推断“奉”为“机会”之意。再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为对仗的句子,“拒”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的意思,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的意思。

(三)、借助语法分析进行推断

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或对实词所在的词组作结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确认该词的词性,并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其意义。

如2000年高考卷中的第11题B项“不审于何得此绢”,“审”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应该是动词,再推知其意义为“知道”。又如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卷中“若仁会眩惑圣听,致仁祎非常之罪”,根据句法结构,“致”充当谓语中心语,解释为“招致”,后面应该接宾语,所以“非常之罪”应为名词性的短语,而不是动词性的短语“犯了极大的罪过”。全句应该译为“像仁会这样迷惑皇上的听闻,致使仁祎遭受极大的罪名。”再如2004年全国卷甲“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中“行旅”应是“不至”的主语,词性应该是名词,解释为“旅客、出行的人”而不能解释为动词“旅行、游览”。再如2004年全国卷丁“一箧之宝,可资数世”中“资”后跟了“数世”(几代人)作宾语,可推断此处不能看作动词“积蓄”,而只能看作动词“资助、供给”。再如2005年全国卷乙“多辩,常以谈笑讽谏”中“辩”前面有“多”字,可推断此处“辩”作“多”的宾语,因而不能看作动词,而只能看作名词“口才、辩才”。再如“怀信侘傺”,“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应为名词,是“忠诚”的意思。

(四)、借助联想进行推断

试卷上有时会出现一些没有学过的实词,我们可以联想我们知道的有关的用法。我们可以借助成语来推断,因为成语中保留了许多文言词汇。例如1997年高考第12题“善才绳之”中的“绳”,我们可以想到成语“绳之以法”,绳是“制裁”的意思,结合语境考虑,此处就可以作“制裁”讲。再如2004年全国卷丙“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中的“敏”,我们可以联想到成语“敏于行而讷于言”,就可推断此处“敏”当“迅速、敏捷”讲。再如“收天下之兵”中的“兵”,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又如“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可利用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推知“芳不得薄兮”的“薄”也可作“接近”解。再如“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另外,我们还可以联想到通假字。如《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的“倍”后带了宾语“德”,肯定不是“加倍”,联想到同音的“背”字,原来这是一个通假字 ,解释为“违背”。再如2004年全国卷丁“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中的“裁”不可能是“裁减”的意思,而联想到通假中有同音字相互通假的现象,试解释为“才”正巧合适。再如2004年湖北卷“昌期少年,不闲吏事”中的“闲”,作形容词讲,明显不合适,若活用作使动词也不合适,而联想到通假中的同音字相互通假的现象,试解释为“娴”正巧可以,此处是“娴熟、熟习”的意思。

当然,我们还可以联想到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如《屈原列传》中有“王甚任之”,“任”字费解,但联系到双音词“信任”,我们就可推知“任”即“信”,作“相信、信任”解。

(五)、利用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

任何一个实词都不是孤立的出现,都会与上下文的语意有关。语意关系一般为照应、解释、暗示,所以就要瞻前顾后。例如1998年20题“汝归勿遽言”中“遽”的意思是“匆忙”还是“惊慌”?联系下文,有“令兄弟徐言之可也。”“徐言”就是慢慢说,那么,“遽”应当解释为“匆忙”。再如2004年湖北卷“朕欲别除一官”中的“除”,作“革除”讲,显然不符合上文中对薛季昶的称赞,太后的意思是另外给他安排一个官职,所以此处应该作“授予官职”讲。再如2004年北京卷“讼者多两让而止”中的“两”,若当“两次”讲,讲不通,为什么让两次就停止了?结合上下文可知,经过乡闾父老的劝说,打官司的双方都相互礼让就不再打官司了,此处“两”应作“相互”讲。再如2005年山东卷“益跅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中的“生产”就不能解释为“生活和财产”,因为前面有“不问”,即不过问,不过问什么?应该与后一句“遂大困”有关。因不过问生活所依靠的产业而“大困”才合理,并不是不关心财产。再如“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里的“人事”是什么?只要探究一下下文“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的内容,就能明白此处可理解为“人的作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初中文言文初中文言文翻译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
上一篇:初中文言文教学 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
《文言文学习的诀窍——古人为文之道》相关文章
  1. 文言文学习的诀窍——古人为文之道
  2. 文言文学习的诀窍——古人为文之道
  3.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文言文学习的诀窍——古人为文之道
  4.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文言文学习的诀窍——古人为文之道
  5.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文言文学习的诀窍——古人为文之道
  6.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文言文学习的诀窍——古人为文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