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作品赏析中学语文阅读语言赏析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正文

中学语文阅读语言赏析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0-16 16:58:40]   来源:http://www.51jxk.com  作品赏析   阅读:8359

概要:五、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还可以从表现手法入手进行赏析。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夸张、拟人、衬托、铺垫、伏笔、设置悬念、误会、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以小见大、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移情于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虚实结合、联想、想象、抑扬结合(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首尾照应、承上启下、叙议结合(先叙后议、夹叙夹议)、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反讽手法等。例1;2010年梧州市中考题《留守土地》中开头:“那是一天深夜,电话铃响。”赏析:本文开头第一句设置悬念。这样写可以增强故事的神秘感和紧张气氛,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例2:2008年赴州市中考题《父亲的秘密》中:“四周的故树遮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笼子将他们困在中间。” 赏析:这句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树林密集、阴深的特点,点染了一种令人焦虑的气氛,暗示父子俩走出密林的艰难,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例3:茅盾的《白杨礼赞》:“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赏析:文章开头第一句话点明“不平凡”,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

中学语文阅读语言赏析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标签:作品赏析大全,http://www.51jxk.com
五、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
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还可以从表现手法入手进行赏析。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夸张、拟人、衬托、铺垫、伏笔、设置悬念、误会、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以小见大、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移情于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虚实结合、联想、想象、抑扬结合(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首尾照应、承上启下、叙议结合(先叙后议、夹叙夹议)、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反讽手法等。
例1;2010年梧州市中考题《留守土地》中开头:“那是一天深夜,电话铃响。”
赏析:本文开头第一句设置悬念。这样写可以增强故事的神秘感和紧张气氛,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例2:2008年赴州市中考题《父亲的秘密》中:“四周的故树遮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笼子将他们困在中间。”
 赏析:这句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树林密集、阴深的特点,点染了一种令人焦虑的气氛,暗示父子俩走出密林的艰难,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例3:茅盾的《白杨礼赞》:“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赏析:文章开头第一句话点明“不平凡”,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例4:臧克家《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赏析:开头运用鲜明的对比评价两种人截然不同的生与死。
六、从衔接照应的角度品味赏析
重点句子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所以我们必须根据句子的位置和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句子在结构上和内容上的作用。
( 1)文首句作用: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总领全文)。
(2) 文中句作用: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启示下文。
(3)文末句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例1、朱自清《绿》开头:“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赏析:这句话开门见山,一语点题。点明惊诧的原因——绿,设下悬念。
 例2、朱自清《绿》结尾:“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赏析:这句话呼应开头,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旨。表达作者对梅雨潭绿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例3、鲁迅的《故乡》第三段:“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赏析:这句话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心绪由悲凉变得沉重。
答语言赏析题时有三点注意事项:
(1)审清题干明题意。
就是要分析题干要求包含几层意思,其中透露了哪些信息,要赏析的语言一般都有一定的特色,我们在赏析的时候要明晰题干的要求,看看要求是从炼字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还是从表达方式赏析,或者是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等。只有搞清题意,我们才
能更好的按要求答题,少走弯路,切中要害。
(2)回扣原文明思路。
任何语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存在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所以答题前首先要对文章内容整体感知,然后结合题目要求,确定赏析角度,找准切入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挖掘文中的美点、亮点、感点、妙点来思考,要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回扣原文,找出题干考查点的出处,根据特定的语境进行赏析。
(3)斟酌语言重规范。
在解答语言品味赏析题时,常见的一种情况是:确定了赏析角度,也明确了答题思路,却总是不能得高分。原因很简单,答题格式不规范,答题要点有遗漏,答题语言不完善。一般来说,作品的赏析要讲究一定的格式,要先答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再通过文章的内容来支撑。先总说,再分说;先概括说,再具体说。当然题目情况不同,具体答题情况也不同。答题还要注意语言的连贯,要表达出自己对句子的真切体会或感受。
练习题:
(一)龙年谈龙(13分)   ◆柯灵
①龙年谈龙,根据“×年谈×”的旧例,可以算是历久常新的时髦话题,我不揣浅陋,也想来一次东施效颦。
②自古以来,谁也没有见过龙,却谁都知道龙,龙之所以为龙,就在于此。大概世间伟大而神秘的事物,多半赋有这种特性。
③龙神通广大,影响深远,十二生肖中没有一种能和它相比的。尽管龙和人类面熟实生,其他如牛、马、羊、鸡、猪、狗、兔、猴,倒和被谑称为“两脚兽”的人关系密切。虎要吃人,蛇要咬人,但人也剥虎皮,泡虎骨酒;蛇羹是岭南名菜,蛇皮可以制钱包,蛇胆明目,功效卓著。只有鼠十分差劲,形容猥琐,行动鬼祟,不但贪污盗窃,与人争食,还能传布鼠疫,危害极大,因此我们报刊上的流行语中,有“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一说。但谚云“咬人的狗不叫”,随口嚷嚷,喊打不等于真打。因为我们家大业大,无妨眼开眼闭,犯不着过分认真。所以在十二生肖中,鼠龙安然并坐,高踞一席,从未听说有什么人提出异议。也不知道这十二生肖是谁圈定的,如果改用选举,鼠肯定要落选。
④龙在中国,普及时空,广被万象。天子门下的文臣武将,文的才华出众,称为A ;武的气概不凡,喻为 B  ;年少有才,那就是  C了。老百姓婚娶,是终身大事,享有点龙凤花烛的特殊待遇,显示皇恩浩荡。宝剑中的名器,号为龙泉。马中良材,拥有龙马、龙文、龙媒、龙孙等美称。庭园中有龙柏、龙爪槐、龙舌兰,筵席上有龙虾,果品中有龙眼,香料中有珍贵的龙涎香。还有一种状如蟑螂的龙虱,是广东人酷嗜的美食。这里随手掇拾,已经美不胜收。但列举的只限于龙的“正面形象”,还另有些龙,例如小菜场上的长龙,令人谈龙色变的龙卷风,因为可能引起消极影响和不良反应,为了顾及社会效果,恕置不论。
⑤文学艺术世界,自然也少不了龙的影子。鸿文巨制、锦心绣口的天才运作,是雕龙高手;等而下之,就属于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了。有关龙的掌故、传说、寓言、神话,瑰奇橘丽,摆起龙门阵来,决不止一千零一夜。有的还很耐人寻味。“叶公好龙”的故事,现已为人所熟知。据说叶公爱龙,满屋子都是龙画、龙雕、龙饰,龙受宠若惊,引为知己,就从天而降,登门拜访。谁知龙头刚在窗口出现,叶公就骇得拔脚而逃。(原文有删减)
12. 请结合语境,解释文段①中加点词语“东施效颦”的意思。(2分)
东施效颦:                                      
13.请将“龙骧虎步”、“龙驹凤雏”、“龙跃凤鸣”三个成语分别填入A、B、C三处,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准确。(3分)
14.中国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中也有龙文化的体现,请根据文段④的内容,列举一例。(2分)
15. 本文谈古说今,引经据典,洋洋洒洒,林林总总,做足了龙的文章。请分条概括本文介绍了哪些有关龙的文化现象。(3分)
(1)                                              
(2)                                              
(3)                                              
16.文章以“叶公好龙”的故事作为结尾,请你揣摩作者的用意。(3分)
(二)耳根的清静(14分)   ◆王开岭
⑴从前,人的耳朵里住过一位伟大的房客:寂静。
⑵“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⑶“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⑷“鸟宿池边树,          。” 
    ⑸在我眼里,古诗中最好的句子,所言之物皆为“静”。读它时,你会觉得全世界一片清寂,心境安谧至极,连发丝坠地都听得见。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作品赏析作品赏析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作品赏析
上一篇:沃尔夫冈博歇尔特《面包》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