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学案《诗经》两首:氓、采薇(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 正文

《诗经》两首:氓、采薇(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

[10-16 17:21:1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学案   阅读:8405

概要: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2.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3.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德育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2.把握《采薇》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教学难点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2.背诵课文。教学方法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教学磁带、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 卫风 氓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

《诗经》两首:氓、采薇(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3.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德育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采薇》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教学磁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卫风 氓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诗歌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

二、导入:
    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来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让我们走近他们!

三、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2.指一名学生朗读(或学生集体朗读)
3.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出示投影: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4.请一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5.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如:
出示投影:
岂曰/无衣?↗反问语气,升调。
与子/同袍。↘肯定语气,降调。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表现军情紧急,快连)  (感叹,降调)
(解说:诗是需要反复诵读的,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无衣》的慷慨雄壮,可以把握主人公的感情起伏变化,如《氓》中女主人公的由欢快到沉痛的感情变化)

四、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诗歌内容,注意一些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出示投影:
①识记字音、字形、释义:
将(qiānɡ):愿,请。         咎(jiù):灾祸。
贿(huì):财物。              极:标准。
德:心意、情意。                耽:沉溺。
言:言既遂矣:助词,无实义。
静言思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衣:上衣。           俟(sì):等待
袍:长袍,相当于现在的斗蓬或披风。
裳:下衣             娈(luán):美好
怿(yì),喜爱。     荑(tí):茅草芽。
洵(xún):诚然,实在。
②识记通假字:
“于”通“吁”:于嗟,叹息
“泮”通“畔”:边岸
“说”通“脱”:解脱
“译”通“褘”:内衣
“爱”通“薆”:隐藏
“归”通“馈”:赠送
③识记成语:
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夙,早。兴,起来。
总角之交:指儿时就相识的好朋友。
信誓旦旦:形容誓言极其诚挚可信。


第二课时
  2、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          第六章 
(诗句)    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1] [2]  下一页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
上一篇:《孔雀东南飞》学案3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学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