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学案《故都的秋》 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正文

《故都的秋》 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10-16 17:20:20]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学案   阅读:8719

概要: 田文艳【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2、学习作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3、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过程与方法】诵读理清文章的思路,品读欣赏郁达夫眼中笔下的故都之秋的风物寄托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文及人,理解郁达夫独特的文人情怀。【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情景。【教学难点】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知识链接】1、关于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 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健将,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1933年参加左翼文艺运动。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杀害于南洋的苏门答腊。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兄长一起留学日本,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性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提倡“静”的文学,写的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艺术上侧重于表现自我,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仿佛是一些不甘沉沦却已无力挣扎者发出的

《故都的秋》 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田文艳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学习作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3、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
【过程与方法】
诵读理清文章的思路,品读欣赏郁达夫眼中笔下的故都之秋的风物寄托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文及人,理解郁达夫独特的文人情怀。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情景。
【教学难点】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
【知识链接】
1、关于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 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健将,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1933年参加左翼文艺运动。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杀害于南洋的苏门答腊。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兄长一起留学日本,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性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提倡“静”的文学,写的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艺术上侧重于表现自我,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仿佛是一些不甘沉沦却已无力挣扎者发出的呼喊,或者是一些穷愁潦倒、孤独愤世者的倾诉和叹息”。 本文写于1934年8月。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他的小说,传世之作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散文名篇有《故都的秋》、《钓台的春昼》。胡愈之称之为“天才的诗人”、(七古的高手)人文主义者、真正的爱国者。本文写于1934年8月。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2、写作背景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做枯竭,过的是一种闲适安逸的生活,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检查课前预习】
1、正音 
 潭柘寺(zhè )  廿四桥(niàn )  驯鸽(xùn )  落蕊(ruǐ )  细腻(nì  )              平仄(zè   )    歧韵(qí )   椭圆( tuǒ  )  颓废( tuí  )
2.多音字
      ( hún   ) 混蛋             ( lù   ) 露珠       (  pāo ) 泡桐
混                     露                   泡  
( hùn   ) 混沌           ( lòu   ) 露脸      ( pào  ) 泡茶 
           
      ( zhē   ) 折腾           (  jiá  ) 夹袄            (  luò ) 疏落
折   (shé   ) 折耗      夹(  jiā  )夹板      落   (  là )落在后面              
( zhé  ) 折寿           ( gā   ) 夹肢窝           (  lào ) 落枕
【情景设置】     
以学生学过描写秋天的诗文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一、文本探究
(一)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故都”即北平,如果把题目改为“北平的秋”好不好?
(明确)“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在描写故都自然风物的同时,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念之情,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2、阅读第一节,思考: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哪一个词语最能体现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强烈情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饱尝”表达了作者对秋的热爱、向往和思念之情,体现情感的真切、热烈。
3、作者为了表达这些情感,他接着写了什么内容呢?(南国之秋)南国之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作者为何要这样写江南的秋呢?有什么目的?
(明确)草木凋零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时常多雨而少风。只能感到一点点的清凉。与北国之秋形成对比,衬托出北国之秋味的厚重感,表达对北国秋的渴盼和思念。
4、第二节写的是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形成对比,请同学们通观全文,还有哪一个自然段写了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对比?你认为那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明确)第13自然段。“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A、 黄酒的温和,白酒的浓烈 
B、 稀饭的稀薄,馍馍的厚实感 
C、 鲈鱼细腻鲜美,大蟹的刚强味浓 
D、 黄犬的轻佻小巧,骆驼的沉稳高大 
前面三个对比是通过饮食之味形象写出秋之味,后面的对比通过动物的体形与性子写秋味的大、厚实。写出北国秋味的强烈和厚重感,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眷恋。 
5、作者对故都的秋有着深深的情感,那么,哪一自然段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爱之深,恋之切呢? 
(明确)最后一个自然段(14段)作者愿意用生命的代价来换取北国的秋,足见作者的“痴”,对北国秋的深深眷恋。也让没有到过北国的人产生了去北国赏玩,一饱眼福的念头。 
6、 文章开头抒情,结尾又抒情,第二段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对比,倒数第二段又进行对比,请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首尾呼应,有一种荡气回肠之感,也使整篇文章结构完整。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故都之秋浓浓的热爱、眷念之情。下面让我们跟随作者阅读3——11节,神游故都观秋色、闻秋声、品秋情。
(二)品读、鉴赏,合作探究。
1、阅读3——11节思考:作者描绘了故都的秋的几幅图画,古语曰:景物声色也。找出文章中描写颜色、声音的词语并且划出体现作者心境的词语和句子。
明确:具体写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胜景”等五幅画面。
秋色:碧绿、青、蓝、白、紫黑、淡红、灰沉沉、青(布)、淡绿微黄、 
     以冷色调为主,喜欢冷色调,主要体现体现清,当然还有静和悲凉 
秋声:驯鸽的飞声、足音、蝉声、雨声、人声 
     主要体现静。也有清和悲凉。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 

[1] [2]  下一页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
上一篇:《小巷深处》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