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学案《文言文专项复习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正文

《文言文专项复习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10-16 17:20:20]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学案   阅读:8352

概要:概而括之,通假有同(近)音通假和古今通假两种。2.怎样掌握通假字?①要根据通假字用同声同韵的字代替本字的特点,遇到某个词用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就可以从字音或声旁方面去考虑这个词是否是通假字。②要了解通假方式。通假的方式一般有三类:A.音同、形近(部分的)多采用所通假字的声旁。“列缺霹雳”,“列”通“裂”。“以白鹿皮为带,直四十万”,“直”通“值”。“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禽”通“擒”。B.音不同,但有相同的韵母或声母,形近(部分的)多采用共同声符。“距关勿内诸侯”,“内”通“纳”。“卒然边境有急”,“卒”通“猝”。“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C.音同、形不同。“手裁举”,“裁”通“才”。“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通“德”。“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③要理解通假字主要是音的问题,但不是只要音同音近的字就可以通假。某字与某字通假是固定的,而且不能互相通假。“蚤”可以通“早”,但“澡”、“枣”就不行。“县”通“悬”,但“玄”、“旋”、“璇”就不行。④也有极少数的字可以有两个以上通假字。“李广详死”、“箕子阳狂”中的“详”、“阳”都通“佯”

《文言文专项复习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概而括之,通假有同(近)音通假和古今通假两种。
2.怎样掌握通假字?
①要根据通假字用同声同韵的字代替本字的特点,遇到某个词用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就可以从字音或声旁方面去考虑这个词是否是通假字。
②要了解通假方式。通假的方式一般有三类:
A.音同、形近(部分的)多采用所通假字的声旁。“列缺霹雳”,“列”通“裂”。“以白鹿皮为带,直四十万”,“直”通“值”。“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禽”通“擒”。
B.音不同,但有相同的韵母或声母,形近(部分的)多采用共同声符。“距关勿内诸侯”,“内”通“纳”。“卒然边境有急”,“卒”通“猝”。“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
C.音同、形不同。“手裁举”,“裁”通“才”。“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通“德”。“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③要理解通假字主要是音的问题,但不是只要音同音近的字就可以通假。某字与某字通假是固定的,而且不能互相通假。“蚤”可以通“早”,但“澡”、“枣”就不行。“县”通“悬”,但“玄”、“旋”、“璇”就不行。
④也有极少数的字可以有两个以上通假字。“李广详死”、“箕子阳狂”中的“详”、“阳”都通“佯”。
五、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是由两个单音的、意义相同(或相对、相反)的词组成的,但意义却偏于一个词。
1.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方法指导:
1.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2.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3.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4.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5.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6.成语对应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7.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
8.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9.构字推断法: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我们能够从汉字的字形来推断实词的词义。
①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分析:句中的“析”字由“木”和“斤”两部分组成,而“斤”在古汉语里是 “斧子”的意思,用斧子把木头劈为两半,在结合前边“分”“离”为些字的意思,就可推断出“析”的意思为“分开”。
②有些象形字、指事字、令意字也可以通过分析字形来推测词义。
例:襟三江而带五湖(王勃《滕王阀序》)
分析:“带”,象形宇,上半部分象带纽和左右佩,下半部分象垂带形,本义是腰带,这里是“以……为腰带”的意思;
③围绕本义逐渐引申的词义,通过推断可以探知词义。
 例:左右欲引相如去 
分析:“引”是会意字,“拉开弓”是其本义。由特指“拉弓”,去掉“弓”,向一般引申开去,“牵拉”其它皆可以说成“引”。
 10.字音推断法: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可以借助声旁,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
 如:① “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分析:“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 ”,名词作状语,豁然开朗。
    ②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分析:“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为“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娶”。
经典习题:
1.选出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的“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秦爱纷奢                  B.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2. “安”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风雨不动安如山      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B.然后得一安寝       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既来之,则安之   D.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千古英雄,而今安哉哉
3.与“将军身被坚执锐”的“被”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禹汤被之矣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C.(屈原)被发行吟于泽畔  D.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4. “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B.五则攻之,倍则分之C.每逢佳节倍思亲D.我军十倍于敌
5.“本”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人穷则反本                             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
B.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           是无难,别具本上奏
C.此之谓失其本心                         舍本逐末,吾不为也
D.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于此乎           抓纲务本,教学之道
6. 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鄙”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蜀之鄙有二僧B.先帝不以臣卑鄙C.孔子鄙其小器D.鄙人不胜感激
7.与“短兵相接”的“兵”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B.左右欲兵之,王止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D.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8.与“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的“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欺软怕硬,实乃人性之病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C.今人乃以俭相诟病D.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9.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③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④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0.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 ②人至察则无徒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④乘人之危,非君子所为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1.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②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
上一篇:鸿门宴 第一课时 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