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学案《文言文专项复习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正文

《文言文专项复习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10-16 17:20:20]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学案   阅读:8352

概要: 考纲阐释: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2.主要考察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复习目标:1.掌握课本上每一篇文言文里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的基本含义;3.能根据语境来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知识网络:一、一词多义 1.词的本义: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就是指路途、道路。2.词的引申义: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它意义。如“道”本义为“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3.词的比喻义:所谓词的比喻义,就是词的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意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4.词语的借代义:①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矣缙绅:缙,赤色的帛;绅:大带。代称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②徒以口舌为劳 口舌:代指言辞。5.词的通假义:这里说的“ 通假义”即词语在通假情况时的意思。二、古今异义(一)古今异义1

《文言文专项复习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考纲阐释: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
2.主要考察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复习目标:
1.掌握课本上每一篇文言文里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
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的基本含义;
3.能根据语境来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知识网络:
一、一词多义 
1.词的本义: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就是指路途、道路。
2.词的引申义: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它意义。如“道”本义为“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3.词的比喻义:所谓词的比喻义,就是词的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意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
4.词语的借代义:①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矣
缙绅:缙,赤色的帛;绅:大带。代称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
②徒以口舌为劳   口舌:代指言辞。
5.词的通假义:这里说的“ 通假义”即词语在通假情况时的意思。
二、古今异义
(一)古今异义
1.词义的扩大: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2.词义的缩小: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
3.词义转移: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4.词义弱化: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5.词义强化: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如“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如“口诛笔伐”,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6.感情色彩变化: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7.名称说法的演变: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如:“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换用“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
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靠积累、记忆。着重记那些和现代汉字,形同、音同而义异的词。同时可以和含有古代词义的成语相互参证。如:“走”古义是“小步快跑”,引申为“跑”;“偷”是“勉强”、“凑合”的意思。这就可以和“走马观花”、“不胫而走”、“苟且偷生”中的“走”和“偷”对照理解。
(二)同形异义
除单音词古今异义外,要特别防止古汉语相邻的两个单音节词与同形的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混淆。
练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现在表示为正义牺牲的人。
②(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声明。
③璧有瑕,请指示王       指示:古代是指给人看,现在是表示上对下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现在表示走投无路之时。
三、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1.名词作状语。2.名词作动词。3.名词意动用法。4.名词使动用法。5.动词作名词。6.动词使动用法。7.动词为动用法。8.形容词作名词。9.形容词作动词。10.形容词使动用法。11.形容词意动用法。12.数词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2.名词用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3.名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4.名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二)形容词词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2.形容词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3.形容词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4.形容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三)动词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2.动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3.动词为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
(四)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
四、通假字 
1.词的假借义,也就是通常说的通假字,指古代汉语中音同音近(而且是同一韵部)的字可以通用。这是因为古代汉字的数量少,语言里有这个词,但是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通假字有两种情况。一种叫做有本字的假借,如“倍”假借为“背叛”的“背”,“内”假借为“纳”;一种是无本字的假借,如“而”本义是“胡须”,假借为连词“而”,“莫”本义是“日落”,假借为“没有”,“焉”本义是鸟名,假借为语气助词。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如前边说的“莫”,本来是“日落草莽之中”就是“天黑”的意思,后来“莫”字表其他意义(如“没有”“没有人”,属引申义),又造“暮”字。又如“益”,本来是“水从器皿中涨出”的意思,后来“益” 字表其他意义(如“增加”“受益”,亦属引申义),又造“溢”字。“莫”和“暮”,“益”和“溢”,在表其本义的时候应称为古今字,但有些书上不这么严格区分,也统列入通假范围之内。

[1] [2] [3] [4] [5]  下一页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
上一篇:鸿门宴 第一课时 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