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设计《劝学》(节选)/荀子/(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三必修一)» 正文

《劝学》(节选)/荀子/(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三必修一)

[10-16 17:18:4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8729

概要:复习目标1.梳理文言知识;2.了解内容特点;3.积累惜时名句;4.提高阅读能力。重点难点重点1.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 2.课文内容的记忆默写; 难点1.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阅读课外文言语段的能力。教学环节学生复习活动的过程与内容(按环节设计阅读、自测、讨论、训练、反馈等内容)【精要点拨】 【课前知识自测】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同“煣”,用火烤使木弯曲)2.知明而行无过(“知”同“智”,智慧)3.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资质,天赋)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更,再;“暴”同“曝” pù,晒干)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注意词类活用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5.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劝学》(节选)/荀子/(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三必修一),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复习目标 1.梳理文言知识;2.了解内容特点;3.积累惜时名句;4.提高阅读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1.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          
             2.课文内容的记忆默写;
         难点1.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阅读课外文言语段的能力。
教学环节 学生复习活动的过程与内容
(按环节设计阅读、自测、讨论、训练、反馈等内容)
【精要点拨】
 
【课前知识自测】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同“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2.知明而行无过(“知”同“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资质,天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更,再;“暴”同“曝” pù,晒干)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注意词类活用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5.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8.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9.金就砺则利(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10.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事)
 11.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三、文言常用虚词“而” 和“ 焉”的用法归纳
1.而: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关系,并且)
       ②蟹六跪而二螯         (并列关系,不译或译为“又”)
       ③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可不译)
       ④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表转折关系,但是,却)
       ⑤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表因果关系,因而)
⑦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表承接关系,不译或为“就”)
⑧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表目的关系,可不译) 
⑨某所,而母立于兹(代词,通“尔”,你,你的)
         ⑩军惊而坏都舍(通“如”好像,如同)
 2.焉:
①风雨兴焉(兼词,“于此”,从这里)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于之”,在其中)
③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兼词,“于彼”在此事上)
④且焉置土石(兼词,“于何”在哪里)
⑤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相当于“之”)
       ⑥未知生,焉知死(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⑦圣心备焉(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⑧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⑨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词尾,相当于“然”、……样子)
四、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今义: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某事上。
  3.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古义: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5.下饮黄泉    古义:地下水,很深的地下水。
                 今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
  6.木受绳则直  古义:墨线。  今义:绳子,绳索。
五、特殊句式: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者”表判断)
3.用心一也(“……也”表判断)
4.莲,花之君子者也。(“……者也”表判断) 
5.当立者乃公子扶苏(用“乃”表判断) 
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则”表判断)
7.夫六国皆诸侯(用“皆”表判断)
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用“为”表判断)
9.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用“非”表否定判断)
    10.刘备天下枭雄(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六、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课堂教材梳理】
一、 思路结构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二、设喻方法
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即通常所说的“比喻论证”。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2、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 正反设喻反复设喻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道理隐于比喻;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再设喻。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沁园春.长沙》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