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新课程新课程下应如何对待考试» 正文

新课程下应如何对待考试

[10-16 16:56:1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新课程   阅读:8171

概要: 中国教师报 2003-03-21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过分注重分数的问题严重,因此,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建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方式,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综合评价体系的提出,使反对考试者似乎看到了希望,他们主张弱化甚至取消考试,同时,捍卫考试的人也提出了他们的理由。今日话题——强化对考试的管理 保证评价的真实性■ 筱 宇 不可忽视考试的“真实性”。之所以有人要反对考试,是因为“应试教育”。这些年,所有的改革政策总说“不要只看考分”,而实际上人们仍然是只看考分。这是为什么?因为人们都知道,除考试以外的其它评价项目太容易作假了,缺少可信度。“文化大革命”中,不是实行过“工农兵推荐”制度吗?这推荐不也是一种“评价”吗?当初不也是声称这可以破除“分,分,学生的命根”吗?结果如何呢?如果以很容易作假的东西来决定一个单位、一个部门、或一个人的命运的话,客观上就为腐败开了方便之

新课程下应如何对待考试,标签:语文新课程标准,http://www.51jxk.com



                         中国教师报     2003-03-21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过分注重分数的问题严重,因此,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建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方式,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综合评价体系的提出,使反对考试者似乎看到了希望,他们主张弱化甚至取消考试,同时,捍卫考试的人也提出了他们的理由。今日话题——



强化对考试的管理 保证评价的真实性
■ 筱  宇
    不可忽视考试的“真实性”。之所以有人要反对考试,是因为“应试教育”。这些年,所有的改革政策总说“不要只看考分”,而实际上人们仍然是只看考分。这是为什么?因为人们都知道,除考试以外的其它评价项目太容易作假了,缺少可信度。“文化大革命”中,不是实行过“工农兵推荐”制度吗?这推荐不也是一种“评价”吗?当初不也是声称这可以破除“分,分,学生的命根”吗?结果如何呢?如果以很容易作假的东西来决定一个单位、一个部门、或一个人的命运的话,客观上就为腐败开了方便之门。所以,关键不在于规定多少看似全面的评价项目,而在于如何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
    考试虽然也有作假的可能,但毕竟要难一些。当然,现在考试中的作假之风也越来越严重了。但是,这绝不是用一种更容易作假的东西来取dai考试就可以克服的。网上有人在“捍卫高考”,我很理解他们的心情,他们代表了一些没有权力搞不正之风的普通人的担心。
    “应试教育”,问题在“应”不在“试”。从管理角度看,考试是一个评价人才的手段,其弊病在于难以避免片面性。假如能使得考试的结果正好反映我们教育方针所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效果,那也就没有这个弊病了;从考生角度看,考试是一场竞争,其弊病在于难以避免不正当竞争。除了作bi这种非法的手段外,还有大量“合法投机取巧”的经验在社会上广为传播。所谓“应试教育”的“应”也就是传授这种“合法投机取巧”的经验。如猜题,死记硬背现成答案,等等。假如大家都不去猜题,都独立思考,那么考试结果也就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学习效果了。其实这两个方面是联系的。比如片面性,应该说,多年来我们的考试(特别是高考)采取了多少措施、多少花样,目的都是为了避免片面性。许多措施当时确实有效,但是这种措施的效果是“一次性”的,无法再用。因为马上就有人发明出专门针对这种措施的投机取巧的“窍门”并广为传播。所以,我们无法把行之有效的经验积累起来。也就是说,考试之所以难以避免片面性,就在于投机取巧的不正当竞争风气太盛。 
    曾有人说,不考试就没这弊病了。是这样吗?比如某职业学校宣称废除了学校考试,只要学生被招工单位看中就算合格。我不知实际情况怎样,但是招工的选拔面试就不算考试吗?招工面试就一定比学校的考试弊病少吗?如果社会上出现大量的“招工面试对策”,“面试妙答900例”,“历年招工试题答案汇编”,等等,学生不学业务了,全背这些材料,这就不算“应试教育”吗? 
    考试本身是不能不要的,问题在于不应教人们用投机取巧的态度来对待考试。我们的目的不是要“淡化”竞争,而是要消除不正当竞争。不正当竞争既是一个法制的问题,又是一个道德的问题。对考试的投机取巧风气也是这样,既需要加强管理制止不正当行为,又需要通过诚信教育来消除人们的不正当心理。从管理措施上来说,不是应该“淡化”而是应该“强化”。
    当然,从道德教育方面来说,特别是对儿童,在他们尚未建立竞争意识时,缓一些让他们接触激烈的竞争,是否有可能减少一些不正当竞争的心理欲望?我尚不能否认,所以适当“淡化”考试在比较小的孩子身上有一定意义。但是仅此而已,既然竞争客观存在,就不可能单靠“淡化”让人们看不见它。这有点像50年代曾经有过的幻想:“淡化”货币,吃饭不要钱,是不是可以提高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呢?


精神意识上淡化和物质技术上强化
■ 刘道梁
    从今天的中小学形势来看,任何形式的考试都存在精神意识上淡化和物质技术上强化的要求。
    考试作为教育评价与测量手段,是一个国家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就业压力将会在长时期困扰我国。因此,以分数和成绩作为人才评价的标准,是当今中国社会的必然选择,经济发展程度和人才需求远未到废除考试的地步。
    但是,如果仅仅从考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问题也不对。因为考试只是教育评价与测量的手段之一,不是也不可能是教育测量的全部手段,况且考试本身也是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当考试的指导思想和考试内容是科学的、全面的并与教育目标相一致时,它就引导教育朝着教育目标前进;相反,当考试内容、方法与评价思想不科学或欠科学或不全面时候,考试的评价功能就变质了。这时考试就由手段异化为目的,严重地妨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而成为教育过程的异己力量。
    中国的高考(当然由于高考带动和左右着日常的各种考试)正走过了由手段向目的的演变过程。今天的高考已经窒息了整个教育的美好意义,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对其劳动者知识、能力、技能等方面的素质要求,它只能引导着基础教育向片面追求升学率迈进。但考试本身并没有错,任何教育模式都不能缺少考试,这点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所以,从教育发展的人本需要来看,我们应该“淡化”考试,淡化考试在评价教育教学质量中的作用,确立全面科学的考试观、教学观和人才观。
    但是中国现在的社会发展程度确实仍然需要考试,甚至还需要“强化”考试。我们的教育和经济发展还需要考试。像欧美发达国家,社会的发展已经有足够的消化能力,高等学校招生已经能够做到宽进严出,大多数高校甚至无须考试即可报名就读。他们的教育目标也已经完全定位在培养什么样的人,而我们现行教育仍然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劳动者”,也就是能够就业工作的实用型人才。另外就业压力也加强了学校教育中考试的地位。分数的高低几乎成为衡量人才的惟一标准,考试承载了整个社会太多的希望。于是,正常的考试功能被扭曲,整个考试充斥着舞弊和虚假,像已经暴光的广东电白BP机舞弊案和山东曹县ti考案等“大案”、“要案”接连不断。在这种考试形势下,从技术上强化就是惟一的选择。有报道说,广东电白为扭转形象,已经在每个考场安装电子探头监考即是“技术强化”的一个很好例子! 


淡化管理观  强化质量观
■ 王振贤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和教学质量。考试是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使教师通过考试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在以后的工作中采取措施,纠正不足,使自己不断进步,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因此,考试只能抓好,不能放松。关键是如何组织考试?如何对待考试?这是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家推行素质教育以后,广大学校(特别是教学管理部门)取消了统考,开始探索新的评价方式,但在一些地方摸索来摸索去没有找到好的办法,倒是发现不统考了,有些学校教学质量下降了,无奈之下,只好重新操起原来的拿手武器——统考或抽考。其实,考试本无可厚非,只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单靠考试来评价教师已不再合时宜。我认为考试应淡化管理观,强化质量和指导观,不要再把考试当做管理教师的法宝,而应把功夫下在如何利用考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上,只有这样,考试才能真正发挥其促进教学的目的。
    而综合评价方式还有待完善。我支持综合评价的方式。虽然这种评价方式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漏洞,发现了一些不足,如有时会有失真实性和客观性。但是这种评价方式符合时代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其先进性和科学性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它能约束学校和教师转变观念,抛弃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去探索应用现代科学的评价方式。任何一项改革,一开始都会遇到一些困难或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它最终会走向成功。教育改革亦是如此,我们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教育评价方式一定会逐步完善并走向成熟。

[1] [2]  下一页


Tag:语文新课程语文新课程标准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新课程
上一篇:宁波新课程设置打破年级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