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学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正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10-16 17:21:1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学案   阅读:8339

概要:黄夹中学 牟雷学习任务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并积累字词。1、作者:鲁迅,原名¬_____,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等,散文集_______,诗歌集________,杂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2、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如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中说:“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鲁迅这篇文章就是针对舆论界的这种悲观论调,为了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写的。3、积累字词:玄虚 渺茫 笼罩 倘若 搽 诓骗 诬蔑 拜佛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前仆后继学习任务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找出“敌论”和论据,讨论它们的关系是否成立?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2、作者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案例),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黄夹中学   牟雷

学习任务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并积累字词。
1、作者:鲁迅,原名¬_____,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等,散文集_______,诗歌集________,杂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
2、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如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中说:“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鲁迅这篇文章就是针对舆论界的这种悲观论调,为了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写的。
3、 积累字词:玄虚  渺茫    笼罩    倘若   搽    诓骗    诬蔑    拜佛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前仆后继
学习任务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找出“敌论”和论据,讨论它们的关系是否成立?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2、作者的论点什么?是怎样论证的?
3、结论:理解“状元宰相”“地底下”
学习任务三:感知爱憎之情,领略讽刺的力量。
①找出文章中的几处“中国人”,分析内涵是否相同?
②哪些人可称是“中国的脊梁”? 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梁”?他们在那里,为什么?
③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④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⑤这种在证明“敌论”指谬误时所采用的是哪种驳斥方法?说说这种方法的好处。
⑥文章正面立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证明的?你还能举例吗?
○7试找一找充满讽刺性战斗性的语言
○8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9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学习任务四:课堂检测
1、对下列画线的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土地广大,物产丰富)
B“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C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形容专心尽力地工作)
D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用反问的语气表示并非。)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中国人”指“广大人民”的一项是(   )
A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B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C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D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从公开的文字上看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敢公开的见不得人的事。)
B“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表明了国民党政府对国联的充分信任.)
C“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表示自夸、夜郎自大是由来已久的)
D“都没有相信过‘自己’”(表示从来就是相信他人)
4、下列句子表述不是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的一项是(  )
A启示人们要透过假象从本质上看问题。
B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是中国的革命人民。
C自信力的有无不是反动文人的文章决定的。
D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5、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三部分:摆出敌方论点和论据、驳斥对方论点、论据和提出中国的希望。
B文章举事实证明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从而驳倒对方,这叫直接反驳。
C从文章中摆出的事实可以清楚地看到:批驳的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政府。
D文章中的“中国人发展着自欺力”的“中国人”是指一小撮反动派。

布置作业:请你来驳: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文体知识,弄清文章脉络,感受鲁迅的爱国情感。
过程与方法:朗读,品味,探究,讨论,拓展延伸,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难点:通过课文,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讲述:九一八事变
2、投影:1934年国民党反动派的言行
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
“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 ――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 
  1934年 ,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
“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选自《大公报》1934年8月24日的社论         
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

【教学过程】
一、(学生活动)根据课前的预习及相关资料的整理,完成学习任务一。引导学生准确掌握有关沈从文的文学常识、积累字词。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

三、播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跟读课文。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二,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思想感情。学生探究后,在班内交流学习成果,师生共同总结,加深理解。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找出“敌论”和论据,讨论它们的关系是否成立?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敌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a、信地信物、b、信国联、c、求神拜佛
2、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沦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 
直接反驳:信地信物信国联――没有“他信力”
         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
3、作者的论点什么?是怎样论证的?
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古――
   现在――
延伸:举出历史上中国的脊梁
4、结论:理解“状元宰相”“地底下”
     “状元宰相”的文章:指当时能“公开的”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的言论。“地底下”:指社会底层——广大的工农群众,或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5、小结:本文结构
敌论点论据:信地信物
信国联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求神拜佛
反驳:直接反驳:信地信物信国联――失掉的是他信力
        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古   中国的脊梁
           今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解说:这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迅速筛选信息,摄取要点。学习议论文,整体把握的方法之一是初读时迅速圈画出观点和论据。)

[1] [2]  下一页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
上一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备课资料)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案例)》相关文章
  1.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高效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3.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导学案(鄂教版九年级)
  4.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5.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
  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9.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选修)
  10. 余映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人教版九年级必修课堂...
  11.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后反思 教学反思(九年级上册)
  12.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13.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14.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15.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