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学案《风筝》(第一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正文

《风筝》(第一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10-16 17:20:20]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学案   阅读:8817

概要: 班级 姓名 教学内容了解鲁迅的相关知识。整体感知二十年前的小事,认识“精神虐杀”的实质。从散文的心理描写中,了解鲁迅的当时的情感和观念。课前自测1、文学常识: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周樟寿,字豫山。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后改字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鲁迅(周树人)是大哥 ,周作人(胞弟)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风筝里的弟弟)。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为什么叫 “鲁迅”呢?原由有三:“1、母亲姓鲁;2、周鲁是同姓之国;3、兼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 》、《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散文诗集《 》、《 》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

《风筝》(第一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班级            姓名            
教学内容
了解鲁迅的相关知识。
整体感知二十年前的小事,认识“精神虐杀”的实质。
从散文的心理描写中,了解鲁迅的当时的情感和观念。
课前自测
1、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周樟寿,字豫山。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后改字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鲁迅(周树人)是大哥 ,周作人(胞弟)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风筝里的弟弟)。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为什么叫 “鲁迅”呢?原由有三:“1、母亲姓鲁;2、周鲁是同姓之国;3、兼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     》、《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散文诗集《      》、《         》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 
  父亲周伯宜逝世于1896年,这时鲁迅已经十六七岁,要负责处理家务、出席家族会议了。虽然他的年纪也还比较小,却不得不过早地挑起重担——迅速破落下去的故家乃是一副沉重的担子。鲁迅于1898年去南京读书,其间写了《别诸弟》三首,“谋生无奈日奔驰,有弟偏教各别离。”感叹兄弟天各一方求学奔波,不能经常聚会在一起。
  周作人曾经回忆过他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件事,那是1908年,周作人根据章太炎先生的要求翻译一本印度的宗教哲学著作,但是那本书很难译,因循甚久,没有什么进展。周作人回忆说——大概我那时候很是懒惰,住在伍舍里与鲁迅两个人,白天逼在一间六席的房子里,气闷得很,不想做工作,因此与鲁迅起过冲突,他老催促我译书,我却只是沉默的消极对付,有一天他忽然愤激起来,挥起他的老拳,在我头上打上几下,便由许季茀赶来劝开了。可见鲁迅对于弟弟是否有出息非常之关注,要求也比较严。
  本文选自《     》,这部散文集大部分作品用象征的手法写生活中的感受,有些颇近于寓言;“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丫杈(   )   可鄙(   )   虐待(   )   堕下去(    )     瑟缩(    )
  点缀(   )   宽恕(    )  苦心孤诣(   )  嫌恶(   )     憔悴(     ) 
  诀别(    )  惊惶(    )  恍然大悟(    ) 吐蕾(    )   
3、《风筝》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什么事被称为“精神虐杀的一幕”?
                                                                                  
4、阅读课文3、4两段,划出并写下“我”的心理描写的句子。(四处)
                                                                                
                                                                                
                                                                                
                                                                                
课堂研讨
1、第4段中“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我”为什么而“愤怒”?
                                                                                
                                                                                
2、找出弟弟在这件事中和“我”的“傲然”形成对比的表现(神态和动作);并说说鲁迅称之为“精神虐杀的这一幕”中,“虐杀”了弟弟的什么精神?

[1] [2]  下一页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
上一篇:《风筝》(第二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