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文言文复习讲座» 正文

文言文复习讲座

[10-16 16:59:51]   来源:http://www.51jxk.com  初中文言文   阅读:8801

概要: “山之僧智仙也” “冀之南,汉之阴” 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悍史之来吾乡” 主谓之间补充音节 “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无实在意义) “菊之爱”“莲之爱” 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如:“若毒之乎” (代这件事) “君将哀而生之乎” (代 我 ) “谨食之,时而献焉” (代毒蛇 ) 代词 “今以蒋氏观之” (代孔子这句话) “愿陛下亲之,信之” (代他们)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

文言文复习讲座,标签:初中文言文翻译,http://www.51jxk.com
“山之僧智仙也”
“冀之南,汉之阴”
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悍史之来吾乡” 主谓之间补充音节
“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无实在意义)

“菊之爱”“莲之爱”
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如:“若毒之乎” (代这件事)
“君将哀而生之乎” (代 我 )
“谨食之,时而献焉” (代毒蛇 ) 代词
“今以蒋氏观之” (代孔子这句话)
“愿陛下亲之,信之” (代他们)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代他,指蒋氏)
如:“辍耕之垄上”
动词“到”
“吾欲之南海”

关于“之”的用法,可用口诀帮助掌握:
   “之”字用法多变化,总的说来只三条。
         紧随动词作宾语,看作代词错不了。
〈口诀〉  名词前面用个“之”,一般解作“的”字好。
   名动之间“之”特殊,不作解释更为巧。
  充当动词作谓语,只要把它解释“到”。
           代 词——他、他的、其中的、那
(2)“其”  
语气副词——大概、难道
如:“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
“公问其故”(代词,其中的)
“其岸势犬牙差互”“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代词,那)
“其如土石何?”(反诘语气助词)
  “其真无马邪?”(语气副词,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语气副词,大概)
介词――用、拿、凭借、靠、把、因为、如果等
(3)“以” 
连词――来(表目的)以致(表结果)
如:“以君之力”(凭) “必以分人”(把)
  “何以战?”(凭借)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固国不以山河之险”(靠)
  “临崩寄臣以大事”(把)
“以啮人,无御之者”(如果)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是以先帝简拔”(因)
“愚以为营中之事” (认为)
“以光先帝遗德”“以告先帝之灵”“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所”      名词——处所
      代词——“所+动”构成名词性短语
(的人、的事物、的地方)
如:“衣食所安,”“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代词,的事情,的东西)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以来”(代词,处所)
          表原因——……的原因
“所以”  
“以所”的倒置——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
如:“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原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于”在古汉语中均为介词(可译为“在、到、向、对、从、比、跟、给、由于、被…”)
如:“战于长勺”、“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在)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到)
 “告之于帝”(向)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从)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由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苛政猛于虎也”(比)
(5)“而”大多作连词用
     表并列——如:“黑质而白章”“泉香而酒洌”
“而”  表承接——如:“水落而石出者”
     表转折——如:“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表修饰——如:“吾恂恂而起”“夫环而攻之”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6)“焉”   兼词——于是、于何(介+代)
        语气助词——了、呢、呀
如:“且焉置土石?”(哪里)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于是,在齐军里)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呀)
  “无陇断焉”(了)

(7)    动词——译法灵活,由它后面的宾语来决定。“做、干、
“为”        制造、治理、作为、当作、变成……”
   介词——被、向、对 
   如:“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中轩敞者为舱”(是)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做,使用)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对)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被),至今保藏”(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被)
   (8)    副词——乃、是、就是 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
          连词——就便、那么、假若 如:“然则此通巫峡,南极潇湘”(那么)
    
二、文言文阅读:
(一) 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
正确翻译文言语句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
1、 要了解一些文言句式——
(1)判断句——“……者,……也” “…,…也” “…,…者也”“乃”“为”“则”等表判断。

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酿泉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晏也”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山间之四时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忠之属也”“针石之所及也”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项燕为楚将”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省略句――翻译时,为使句意连贯用括号补出。
如:“(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异蛇)以啮人,无御之者。”
“屠惧,投(之)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之)”。
“(渔人)具答之”“仃数日,(渔人)辞去”。
“每字为一印,火烧令(之)坚”。
“帝感(于)其诚”。“必以(之)分人”。
“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
“明有(一)奇巧人曰王叔远”。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不善者而改之”。
(3)倒装句――
如:“何以战?”(即“以何战?” )“马之千里者”(即“千里之马”)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即“问女所思何,问女所忆何?”)
“甚矣,汝之不惠”(即“汝之不惠,甚矣”)
“尝贻余核舟一”(即“尝贻余一核舟”)
“何苦而不平”(即“苦何而不平”)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即“臣以是无请也”)
“屠惧,投之以骨”。(即“屠惧,以骨投之”)
(4)被动句——
 如:“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为......所”__被)
   “帝感其诚”(“感于其诚”)
   “茅屋为秋风所破”(“为.....所”——被)
(5)固定的语言格式――
  “如.....何”“何......之有”“得无......乎”
如:“如太行,王屋何?”
“何陋之有?”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要译准文言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有时对一个句子的理解 ,关键就在一两个词语上,只要这个关键词语抓住讲对,整个句子就好译了。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此句只要讲出“谪”是官吏降职远调的意思,整个句意就疏通了。
——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翻译句子的原则是对号入座,而积累常用词语的用法是翻译文言文非常有效的方法。
(二) 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可以按照现代文阅读的方法去理解文言文
 一般来说,文言文阅读总是以“节选”的形式出现,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节
选的部分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正确理解内容或写法。
1、 认真阅读所给材料——
不要认为已经读过,甚至已会背诵而忽视读原文。阅读目的,是在答题之前,脑子里先形成一个整体概念,这是整体感知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再做试题就有了范围。
2、 了解阅读题型的种类——
一般来说,文言文阅读的题目,包括对字的理解(实词或虚词),对句子的理解,对节选内容和写法上的理解等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都可能出现。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用原文回答问题这种题型,回答问题时一定要找准语句。
3、 准确表述——
一般来说,表述题要求语言简明,要点清楚而完整。准确表述 前提是准确理解内容,根据自己对内容的理解,组织好语言,准确答题。
有关文言文学习的知识和要领,就讲到此。
希望同学们将所举例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面临中考冲刺阶段鼓足勇气,信心百倍,学好文言文,用勤劳和汗水为自已去创造美好的前程!

         

上一页  [1] [2] 


Tag:初中文言文初中文言文翻译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
上一篇: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