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评课说课高中语文第二册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 正文

高中语文第二册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

[10-16 16:56:1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评课说课   阅读:8834

概要:1.一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达尔文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工作者?找出具体的句子来阐明。2.二自然段中,作者提前发表的原因是什么?3.找出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4.第四自然段,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什么问题?5.第五自然段开头的“因此”指代什么内容?6. 第六自然段开头“根据上诉理由”具体是指什么?7.作者认为,关于物种起源,还有许多需要弄清楚的问题,第七自然段从哪两方面归纳了这些问题?我认为这个方式,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来可以比较有效的突破这节课的学习重点。五.总结筛选信息的主要方法:1.抓关键语句,可捕捉重要信息。如问题12.联系上下文,可把握相关信息。如问题5,63.参照提示语,可捕捉主要信息。如问题34.透过表层信息,可挖掘隐含信息。如问题4根据上面7道联系的实践,由老师点拨,引导学生得出筛选信息的方法,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总结,突破“迅速、准确筛选信息”这一难点。六.布置作业1.完成习题一,习题二2.思考长句的特点,并试着完成习题四通过习题一、二的完成,把理性认识灵活运用于实际中,达到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目的,并可巩固这节课的内容;作业2可以达到让自

高中语文第二册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标签:评课说课大全,http://www.51jxk.com
1. 一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达尔文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工作者?找出具体的句子来阐明。
2. 二自然段中,作者提前发表的原因是什么?
3. 找出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
4. 第四自然段,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什么问题?
5. 第五自然段开头的“因此”指代什么内容?
6. 第六自然段开头“根据上诉理由”具体是指什么?
7.作者认为,关于物种起源,还有许多需要弄清楚的问题,第七自然段从哪两方面归纳了这些问题? 我认为这个方式,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来可以比较有效的突破这节课的学习重点。


五.

结 筛选信息的主要方法:
1.抓关键语句,可捕捉重要信息。如问题1
2.联系上下文,可把握相关信息。如问题5,6
3.参照提示语,可捕捉主要信息。如问题3
4.透过表层信息,可挖掘隐含信息。如问题4
根据上面7道联系的实践,由老师点拨,引导学生得出筛选信息的方法,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总结,突破“迅速、准确筛选信息”这一难点。


六.



业 1. 完成习题一,习题二
2. 思考长句的特点,并试着完成习题四 通过习题一、二的完成,把理性认识灵活运用于实际中,达到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目的,并可巩固这节课的内容;作业2可以达到让自觉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的目的。


第二课时
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文中一些长句的分析,关键词语的分析,训练学生发现句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进而达到对句子的深入理解。
主要教学环节如下: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一.



习 先由学生说出练习一、练习二的答案,然后屏幕出现正确答案,老师给予简单解说。 这是为了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习惯,也是为了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



句 1.提问“什么是长句?长句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分析长句?”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屏幕出现答案:
长句:一般指形体教长,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特点:长句容量大,信息丰富,成分比较复杂。在表达上有精确、周密的特点,也显得庄重,适用于详尽地叙述事物或严密地阐述道理,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经常出现在政治、科技等语体中。
分析长句的方法:A,找主干  B,划分层次
2.对具体的长句进行分析。(附在表后)
以学生讨论思考为主,把前一步的理性认识运用于实际联系中,老师点拨。并检查学生的练习四的完成情况。突破这一节课分析长句这一教学重点。
3.小结:用找主干和划分层次的方法,主要是从主体上把握句意,而对句中细微之处的分析则必须注意句中关键词语的表意义功能。 1.由老师点拨总结,让学生由练习时的感性思维转化为理性认识,为后面的练习服务。2。以学生讨论思考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令枯燥的内容尽可能生动,解决教学重点。3。通过小节指出如何掌握句中大意并带出下部分的内容
三.
分析
关键
词语 我们要深入挖掘句中的丰富信息,要注意对关键词语的分析。下面对句中关键词语的分析(附在表后)
采用学生讨论思考,老师点拨的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破教学重点。
四.

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针对文章中的一些长句作了相应的训练,理解长句,不能简单停留在懂得大意了,还应该深入挖掘句中关键词语的丰富信息,还要注意一些修饰性词语如“必须”,“最”“应该,“可能”等,对于关键词语在程度等方面的限制作用。 通过总结,加深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印象。
五.



业 1. 运用这课所学到的筛选信息的方法对下一课的主要观点进行筛选。
2. 运用长句的分析方法,找出下一课三个长句进行分析,包括对关键词的分析。 通过布置作业,达到检测学生对知识重点的掌握情况,巩固所学的知识,以及为下一节课的开展做准备。
四.附第二课时的练习题目
用找主干和划分层次的方法分析下面的长句
 1。 我曾以博物学者的资格参加了格尔贝号巡洋舰远航,在南美洲看到的关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在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2。如果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
3。 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结构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的。
4。 同时,我虽然力求审谨,使一切能有正确的证据,但是错误的窜入,还是不可避免的。
6. 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
关键词语的练习:
1。“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这个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分别找出说明了估计的谨慎、搜集过程中的关键的词语。
2。“1844年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写成当时我认为是正确的结论的纲要。”,体会“又”和“当时”的意义
3。 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加以详细叙述和比较,然后才能得到完善的结果,但这是这里所不能办到的。
•问题1:本句中的“事实”和“证据”两个词能否去掉其中一个呢?
•问题2:“叙述”和“比较”两个词能否去掉其中一个呢?
4。 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它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问题1:把本句中“线索”一词换成“证据”好吗?
•问题2:句中“一切”和“最”两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7、《咬文嚼字》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第四单元是一个“文化随笔”单元。《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很富有“理趣”。  
2.课文的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四个方面:一是“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二是“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三是“品味妙语佳句”,四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  
课文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法分析  
1.理论依据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2.三步教学法  
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3.具体操作  
⑴立足课本 整体感知 ⑵跳出课本 拓展延伸  
⑶品评鉴赏 培养能力 ⑷举一反三 迁移应用  
五、学法分析  
1.学生现状:高一学生具有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路难。但高一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发表个人观点的人较多。  
2.学法指导  
⑴通读全文两遍,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思路的能力  
⑵在教师引导下,鉴赏诗句,培养思维能力  
⑶在鉴赏诗句,组织语言时,将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写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分析  
1.课文感知  
提问: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作用何在?  
2.拓展延伸  
品评: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区别“忍”字与“眼”字的区别?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删去“借问”与“牧童”两词句子更简洁,是否更好?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括号内可以填什么字?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否为句子增删文字或调整语序?  

3.迁移训练  
课文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试着根据自己写作的体会举一两个例子证明这个论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语文评课说课评课说课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评课说课
上一篇:《中国石拱桥》说课稿(人教版八年级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