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学案《六国论》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正文

《六国论》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10-16 17:21:1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学案   阅读:8828

概要: 阳烨 2007、9、28第一课时学案一、介绍作者:苏洵,字 ,号老泉,四川眉山人, 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带领儿子 、 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 ”,均列入“ ”。著有 ,本文选自 。《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二、介绍背景: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 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

《六国论》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阳烨  2007、9、28
第一课时学案
一、 介绍作者:
苏洵,字       ,号老泉,四川眉山人,        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带领儿子        、       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         ”,均列入“              ”。著有          ,本文选自               。《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
二、 介绍背景: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               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燕、赵、齐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 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三、 释题:
六国论:六国破灭之论,这是一篇史论。叙述评价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
四、 读课文,并给下列字注音:
赂(   )   邑(   )   厥(   )   暴(   )露   芥(   )   嬴(   )   洎(   )   
殆(   )   胜负之数(   )   下咽(   )   为(   )国者   洵(   )   诛(   )
五、 本文是史论(议论文),再读课文,找出论点及分论点;并分析本文结构:
1、 论点:
2、 分论点:
3、结构:可分为   部分,第一部分为第   段,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二部分为     段,围绕中心论点,论证两个分论点——“赂秦而丧”、“不赂者以赂者丧”;第三部分为      段,总结六国破灭之教训,劝谕当朝统治者“                 ”。 
六、 学习第一段:解释划线的重点字词并翻译整个句子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2.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3. 不赂者以赂者丧
4.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七、 学习第二段:解释划线的重点字词并翻译整个句子
5.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6.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7.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8.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9.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10.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12.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A 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 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二课时学案:
一、 学习课文第三段,解释划线的重点字词并翻译整个句子
13.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14.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15.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6.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7.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18.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附]:秦灭韩:前230年         灭魏:前225年     灭楚:前223年     
灭燕:前222年         灭赵:前222年     灭齐:前221年 
★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问:本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几层意思,怎样论证的?  
明确:本段紧承第二个分论点“不贿者以贿者丧”来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分三层,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全面深入的论证。  
(1) 齐国:与赢不助五国                         反面 
(2) 燕国:用荆卿为计速祸                       正面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
上一篇:狼教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