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学案《项脊轩志》 教学案例(苏教版高二必修五)» 正文

《项脊轩志》 教学案例(苏教版高二必修五)

[10-16 17:20:20]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学案   阅读:8936

概要: 注意下列加点词的读音或意义。 (1)轩东故尝为厨 故,副词,以前 (2)余扃牖而居(jiōngyǒu) (2)久之 之,衬音助词,无实义 (4)能以足音辨人 以,介词,凭借 (5)殆有神护者 殆,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也许。 3.问:本段是补叙,非常简略。写了几件事?如此点染有何作用?又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后,明确: “以足音辨人”和“轩四遭火而未焚”两件事。“能以足音辨人”轻轻一点,照应前文。既突出了小轩的寂静清幽,又同分家后的纷乱形成鲜明对比,使“竟日默默于此”显得非常合理。接着,又写小屋四次遭火而未焚,更表达了作者对小屋的深厚感情。 四、第三自然段 全段共分几层?概括各层大意。 参考答案: 1.分三层,先写家业衰落变迁,次写对母亲的回忆,三写对祖母的怀念。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令人长号不自禁”。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写与轩有关的人和事,重点描写了作者

《项脊轩志》 教学案例(苏教版高二必修五),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注意下列加点词的读音或意义。 
    (1)轩东故尝为厨    故,副词,以前        (2)余扃牖而居(jiōngyǒu) 
    (2)久之    之,衬音助词,无实义          (4)能以足音辨人    以,介词,凭借 
    (5)殆有神护者    殆,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也许。 
  3.问:本段是补叙,非常简略。写了几件事?如此点染有何作用?又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后,明确: “以足音辨人”和“轩四遭火而未焚”两件事。“能以足音辨人”轻轻一点,照应前文。既突出了小轩的寂静清幽,又同分家后的纷乱形成鲜明对比,使“竟日默默于此”显得非常合理。接着,又写小屋四次遭火而未焚,更表达了作者对小屋的深厚感情。 
    四、第三自然段 全段共分几层?概括各层大意。      参考答案: 
    1.分三层,先写家业衰落变迁,次写对母亲的回忆,三写对祖母的怀念。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令人长号不自禁”。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写与轩有关的人和事,重点描写了作者的“亦多可悲”之情,虽为日常琐事,却情真意切,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令人读之而动容落泪,“事细而情深”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六、布置作业      1.熟背二至四自然段。 2.预习最后两小节文字,并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赏析本文最后两节文字。 2.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品读最后两节,体悟作者念妻的哀思 
    1.齐读最后两段。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5段为附记,集中描写了夫妻在轩中生活的片断,写了哪几个片断? 
    明确:“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和“归而述诸小妹语”。平常至极,但音容笑貌尽现,可见妻子留给作者的印象之深刻。 
    ②第一个片断的描写,两个虚词“或”与“时”,有何妙用? 
    明确:一个“时”表明经常,两个“或”字表明了两人亲密的关系。有问就有答,有学必有教。虽只有简短的一句交代,但读来仿佛从字里行间听到了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相敬相爱,甜言蜜语,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又是多么深挚的感情。 
    ③好景不长,妻子的早逝给作者留下了极大的愁苦和哀思,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呢? 
    明确:只用了七个字“吾妻死,室坏不修”,就这一句淡淡的交代,就把作者对亡妻的无限思念和那份情感宣泄而出。当年的项脊轩是那样的窄小破旧,但作者却兴趣盎然,亲自修葺和美化,虽居陋室,却其乐无穷,大有“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感慨;而今屋坏却不修,自然是物虽在人已亡,睹物思人,对亡妻的无限思念和伤感,深寓其中。 
    3.文章结尾余韵徐歇,悠悠不尽,诗意无穷,试赏析。 
    明确:文章的结尾,托物抒情。睹物伤怀,物是人非。虽没有一个字涉及思念,但思念之情却表现得诚挚感人。看到枇杷树,并突出是妻当年“手植”,使人不由得想起当年的欢聚。项脊轩的欢声笑语,妻子的喁喁私语,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亭亭如盖”的树,仿佛亭亭玉立的身影。但这一切终是虚幻。物还在,人已去,空留一腔怅惘之情。结尾虽只一句话,却将归有光的全部由回忆引起的痛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叹,确实是惨恻隽永,感人肺腑。 
    三、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1.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见解。 
    2.教师点拨: 可以从文章分散的材料组织方面、抒情技法方面、细节描写等方面去分析。 
    3.明确特色。 
    (1)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情线不断,形散神聚。 
    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①幼年归有光的伤痛 
    归有光对于幼年的事情并非记得,是用乳汁喂养了归家两代人的老妪帮助他忆先母的。归有光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没有印象,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深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 
    ②少年归有光的形象 
    “借书满架……人至不去”,这一段描写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好静、安详、勤奋和深思的少年形象。 
    ③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a.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的现实。 
    b.幼年没有感受到母爱,更增加了内心的悲凉。 
    c.归有光的家庭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压力。一方面,这个家庭是官宦之家;另一方,归家已衰败和离析。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然而,科场不利,这怎不令他伤心呢? 
    ④成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人亡物在,再加上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家道日衰,而深情难忘,这又怎能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呢? 
    总之,一根亲情线,无限的伤痛,贯穿文章始末。 
    (2)平凡之景,琐屑之事,普通之物——借景言事抒情,托物寓情。 
    文中写景、叙事、描物都与一个“情”字关联。 
    小屋环境——暗示家道的衰败。 
    修葺小屋——反映自己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自己的不得志。 
    伯父分家——直接描写家道的衰落,抒发怀念母亲、追忆祖母的深情。 
    四次遭火——以往殆有神护,而今破败不保。反衬家庭现在的不幸。 
    妻至轩中——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作者借平凡之景抒情,叙琐屑之事抒情,托普通之物寄情,处处不明写情,却满纸抒情淋漓,使人感慨万千。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难愉惨怛之思溢于言表”。 
(3)毕肖的神情,感人的细节——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母亲最感人的细节是一个动作,“以指扣门扉”,一句话“儿寒乎?欲食乎?”老妪的转述,把母亲的关爱、呵护、问饥问寒的神情,形神毕肖地表现了出来。一个动作,一句话,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还有祖母的关怀疼爱、勉励期待,三言两语,感人至深,历久不忘。 
    五、课堂小结 
    文章以项脊轩为感情的触发点,以“亦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触为主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琐细之事的叙述,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无论是结构上的精巧布局,还是表现手法的准确运用,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不事雕琢,自有风味”的朴素清淡的语言风格更令人回味无穷,是我们今后写抒情散文的典范,很有借鉴意义。 
    六、布置作业 
    1.熟背全文。 
    2.写一篇300~500字的文章,谈谈《项脊轩志》的抒情艺术。 


教学反思:
 

姜建华

上一页  [1] [2] [3]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
上一篇:《我与地坛》 教学案例(苏教版高一必修二)